缪炳泰《乾隆皇帝朝服像》轴
【缪炳泰《乾隆皇帝朝服像》轴】
故00006461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乾隆皇帝朝服像》轴,清乾隆,缪炳泰绘,绢本,设色,纵253厘米,横146.2厘米。

  此图绘乾隆皇帝身着冬朝服的正襟危坐画像。按照帝后朝服像,不著作者名款的惯例,本幅属佚名之作。依据其画套上的旧黄签墨题:“乾隆五十六年十月吉日,清人画弘历朝服像轴”而知,此图绘于1791年,乾隆皇帝时年应80岁(虚岁81),所以这是幅专门为祝乾隆皇帝八旬万寿所绘制的生日画像。由清蒋宝龄《墨林今话》:“乾隆五十年后,御容皆炳泰敬绘”推断,作者应该是在乾嘉年间“名动九重”的宫廷画师缪炳泰。

  缪炳泰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肖像画极盛时期,在创作上,表现技法更加成熟,形成了两大写真派别,“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敷彩,以取气色之老少,其精神早传于墨骨中矣,此闽中曾波臣之学;一略用淡墨勾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此江南画家之传法”(清张庚《国朝画征录》)。缪炳泰将这两种画学相融合,既重墨骨勾线,又注重设色晕染。在此幅的绘制上,缪氏先以淡赭或朽笔勾出脸型的外轮廓及眉目口鼻等部位,然后再依筋肉骨骼,用深浅浓淡不同的赭色加以烘染,显现出面部骨骼的凹凸变化,尤其令鼻骨高挺,富有立体感。从而真实地刻画出乾隆皇帝晚年垂暮苍老的容貎:稀疏的胡须,松懈的面部肌肉,失去睿智光芒的双目以及疲惫的神态。不过透过这些外在的描绘,仍可见乾隆皇帝君临天下,唯我独尊的内在帝王之气。

  本幅钤有乾隆皇帝晚年常用的“八徵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三方朱文玺印,以示对该图的重视与喜爱。

  缪炳泰(1744-1807年),字象贤,号霁堂,江阴(今属江苏省)人,擅绘人物、花卉,尤工肖像画。曾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为人画像,以谋生机。后游学于苏、杭等地,画艺日渐成熟。乾隆四十九年(1783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时,缪氏以“献诗纪盛,遂与召试,既入选”(清陈康祺:《郞潜纪闻初笔》卷十四)。缪氏入宫后,由于他在创作上不仅追求写实求真的外貌刻画,还注重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表现,其以形传神的艺术追求,与乾隆皇帝形神兼备的审美取向完全相符。他因画作频频称旨,遂由普通百姓被赐举人,授内阁中书,最后官至兵部郎中,同时成为乾隆皇帝70余岁至89岁间画像的专绘者。


撰稿人:李湜


乾隆皇帝

皇帝朝服

皇帝朝服,亦称礼服。式样为上衣下裳,颇类现在的百褶连衣裙。绣纹除皇帝服饰常用的云龙纹外,最突出的有只能用于朝服的、代表天子的“十二章”纹。有裘、棉、夹、单、纱多种形式,分四季穿用。颜色有四种,分别用于不同场合:明黄色,用于元旦、冬至、万寿及祀太庙等典礼;蓝色用于祀天(圆丘、祈谷、常云);红色用于祭朝日;月白色用于祭夕日。

粉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与五彩相对而言,故亦称软彩。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

渲染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肖像画

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相貌形神的绘画,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画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太上皇

全称太上皇帝,即皇帝之上的皇帝,一般由在位皇帝的父亲充任,是皇权与父权相妥协的产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太上皇的人先做皇帝,然后将帝位让给儿子(当然也有例外)。此种让位,古代称为“内禅”,以示与因将帝位让于异姓(实际上是被武力篡夺)从而导致改朝换代的“禅让”不同。“太上皇”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号始皇帝,追封其父秦庄襄王异人为太上皇,实际上异人并未当过皇帝。第一个真正的太上皇是后凉太祖吕光,公元399年12月,吕光病重,于是将帝位让给儿子吕绍而自称太上皇。历史上最后一个太上皇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在位60年后,于1796年自愿传位于嘉庆皇帝。

皇帝之宝

二十五宝中共有两方皇帝之宝。 其一,通高9.5cm,印面12.5×12.5cm。青玉质,交龙纽,满文篆书。据乾隆十三年上谕:“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则知此宝刻治于皇太极时。当时满文篆书初具雏形,到乾隆十三年创立成熟和规范化的满文篆书,并施之于宝玺,其生发之迹清晰可见。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布诏赦”之用。 其二,通高16.6cm,印面15.5×15.5cm。栴檀木质,盘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为作“以肃法驾”之用。但从清代档案考察,在二十五宝中,此宝的使用频率最高,钤用范围极广,其他诸宝实无以相比。

五福五代堂

景福宫堂内所悬乾隆御笔匾。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因得玄孙,一堂五世,而书此匾悬于景福宫内。此后复书“五福五代堂”悬于避暑山庄勤政殿之后殿。

八徵耄念之宝

青玉质,交龙纽。乾隆帝宝玺。此玺刻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圣寿之时,为刻制此玺,乾隆帝曾作《八徵耄念之宝记》。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青玉质,交龙纽。乾隆帝宝玺。乾隆丙申年(1776年),重修宁寿宫之景福宫,制《五福颂》书屏。甲辰年(1784年),乾隆帝喜得玄孙,一堂五代,因即景福宫增书“五福五代堂”之匾,为文以记,并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以志亘古稀有之事。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南巡

正德十四年(1519年),皇帝朱厚照打算南巡,文武大臣纷纷上疏反对。皇帝大怒,命将兵部郎中黄巩等六人关入狱中,107名朝臣罚跪午门外五日,并施杖刑,致使八位大臣被杖死。这年六月,江西宁王朱寰濠造反。皇帝以亲征之名再次下令南巡。经临清、淮安、扬州,到达南京,南下至次年九月,朱厚照于清浦(今江苏清江市)积水池钓鱼,船翻落水受惊,才匆忙返京。十二月到北京,十六年(1521年)三月死于豹房。

内阁

明代始设的中央机关。清代内阁系由关外时期的内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赞襄庶政,办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大大削弱了其实际预政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