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秋鸿》图谱册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01清商调谱、夹钟清商意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02飞冥吟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03渡江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04渡江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05宾秋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06宾秋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07依渚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08依渚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09呼群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10呼群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11呼芦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12呼芦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13悲秋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14悲秋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15聚沙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16聚沙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17宿芦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1_18宿芦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封面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01争芦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02争芦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03出渚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04出渚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05引群出塞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06引群出塞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07列序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08列序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09一举万里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10一举万里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册页11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册页12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册页13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册页14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册页15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册页16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册页17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2_册页18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封面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01南思洞庭水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02南思洞庭水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03北望雁门关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04北望雁门关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05顾影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06顾影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07入云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08入云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09破阵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10破阵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11书空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13远落平沙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14远落平沙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15叫月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16叫月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17延颈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18延颈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19报更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3_20报更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封面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01问讯衡阳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02问讯衡阳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03传书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04传书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05避弋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06避弋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07惊寒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08惊寒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09怀北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10怀北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11引阵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12引阵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13入塞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14入塞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15天衢远举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16天衢远举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17声断楚云图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18声断楚云谱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4_“乾隆御览之宝”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
故00006321-1/4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古琴曲〈秋鸿〉图谱》册,明,纵41.4厘米,横71.9厘米。图:绢本,设色,纵24.3厘米,横62厘米。谱:纸本,楷书,纵19.3厘米,横58.1厘米。
  明宫旧藏浙派徐门所传古琴曲《秋鸿》图谱册,图先谱后,为绘图与曲谱的合装本。共分四册,册面装五色仿宋锦,素绢签,题楷书“琴谱”二字,并分别注序号为“平”、“沙”、“落”、“雁”四字于其下。因其为琴谱故未收入《石渠宝笈》之中。琴曲为纸本楷书,每段一开并有标题,图为绢本水墨工笔画,亦每段一开皆按标题内容绘制,无作者名款。每册封面后一开与最后一开上方钤“乾隆御览之宝”大印。
  第一开为“清商调”和“夹钟清商意”两首练习曲,第二开为序曲“飞冥吟”,其下进入“秋鸿”主题,图先谱后依次排列,自“渡江”开始“声断楚云”止,共36段。在主题“秋鸿”二字下,有两行小字注明:“妙品夹钟清商曲,世谓清商楚望谱,瓢翁、晓山翁累删。”表明谱经二人删节。按“瓢翁”乃南宋浙派名古琴家徐天民别号,其孙徐梦吉号晓山,梦吉子徐和仲,世为浙派大家。徐和仲系洪武元年“文华堂”名琴家之一。据《琴史初编》载:“明成祖朱棣在藩邸时,曾召见徐和仲,并给以赏赐。”此谱或系徐和仲当时所进,因此宫中藏有此谱。
  本图谱前端的两首序曲为浙派徐门琴谱的特点,图谱中的两行小字注疑似徐和仲之所为。图画结合的琴谱仅此一件,据《明画录》称:明初浙派画家朱芾画“芦洲聚雁,极潇湘烟水之致”。本图是否为其所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秋鸿》一曲被明清许多古琴谱所收录,虽起止基本相同,但一般从“飞冥吟”开始,没有“清商调”与“夹钟清商意”两小曲,且中间各段次序多不一致。本图谱与明初朱权的《神奇秘谱》和黄献的《梧冈琴谱》相较,曲目顺序也各有不同。明宫所遗的这部琴谱系原旧装裱,册页未有重装现象。因此,可信这部图谱应为浙派徐门的传谱,且图谱早于《神奇秘谱》。那么《秋鸿》一曲之作者确非朱权,实为南宋郭楚望可以明矣。
撰稿人:郑珉中

古琴

古琴,中国传统丝弦乐器。形体被人格化,上端突出部分为头,最上近边沿处为额,头下内收部位为项,再宽出处为肩,直下内收部位为腰,最下为尾。琴背面、额两角为护轸,名凫掌,项上横开之浅槽为轸池,7个小孔穿轸绒,上端系弦,下边系轸,上音孔称龙池,下者称凤沼,腰部之中左右各开方孔名足池,用以安足,足为雁足,用以缠弦。琴上紫檀嵌件简称岳尾,横列项上高出琴面者为岳山,岳下平面横木为承露,尾部中间略高出琴面者为龙龈,岳龈架弦便于弹拨,龙龈左右者为焦尾,下者为尾托。琴横陈案上,头左尾右,其外侧安13枚取音标志名徽,徽多用蚌壳制作,金玉者为贵。琴张7弦由外向内渐细,第1弦最粗。琴弦本为丝弦,晚近乃用西乐之钢弦。弦穿出轸绒外之结曰“蝇头”。

宋锦

以彩纬显花的重纬织锦,因始盛于宋代而得名。产于苏州、湖州、杭州一带,多用于书画装裱。织物结构采用三枚斜纹组织,配色采用分段换梭。

仿宋锦

即宋式锦,是明清两代按照宋代锦的组织与花纹特点仿制的,具有宋代锦的风格特征的织锦。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潇湘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古文“潇湘”也泛指洞庭湖一带河湖密布的地区。洞庭一带山清水秀,风光无限,不同时节、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的景致都大有可观,古人将其主要景点概括为“潇湘八景”。分别为: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潇湘夜雨、平沙落雁、渔村夕照、山市晴岚、烟寺晓钟、暮雪。八景各有侧重,包含了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谓“朝昏之气不同,四时之景不一”。自宋代起就有专为游人欣赏风光而建的“八景台”,后世不断有诗人、画家为其歌咏图记,“潇湘八景”之名长盛不衰。

《明画录》

清初徐沁撰。徐沁(公元17世纪),字埜公,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画录》共收录明代画家850余人,按画科分类介绍该画科和所属画家,为史传类著述。

册页

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