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流芳檀园墨戏图轴
【李流芳檀园墨戏图轴】
新0009799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檀园墨戏图》轴,明,李流芳绘,绫本,墨笔,纵129厘米,横57.5厘米。
  本幅近景画空亭嘉木,溪岸渚石,远景为峰峦重叠,林木苍郁,笔法多变,墨气淋漓,意境清旷。近景的布局和树木的画法主要仿自倪瓒,只是笔墨远比倪瓒湿润,树干用意笔勾出,树叶用笔率意点写,笔法含蓄内敛。山石运用或平行或交叉的披麻皴绘画技法,用笔苍劲迅疾,并以饱含水分的淡墨晕染,颇得吴镇笔墨之神韵。
  款署: “丁卯秋日画于檀园之缘率斋。李流芳。”钤“李流芳印”白文印、“长蘅氏”白文印。本幅左上吴伟业题记:“长蘅学梅道人,墨瀋淋漓,如山雨欲来,苍翠欲滴,所谓得意合作也。丙子观于梅花庵中。吴伟业。”钤“吴伟业印”白文印、“骏公”朱文印,另有鉴藏印两方。
  丁卯为明天启七年(1627年),作者时年53岁。

撰稿人:张震


李流芳

李流芳(1575-1629年),字茂宰,又字长衡,号檀园,又号香海,晚年自称慎娱居士。其先为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侨居于嘉定(今属上海),与唐时升、程嘉燧、娄坚并称为“嘉定四先生”。往来于常熟间,与钱谦益相友善。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举人,后因阉宦专权,遂绝意于仕途。为人以孝友称于时,文品更为士林所翘楚。工诗,擅书法,尤精篆刻,与何震齐名。复工画,善山水,宗法宋元,逸气飞动,颇具吴镇风神。为“画中九友”之一。

倪瓒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吴镇

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早年研习儒、释、道经典,后往来杭州、嘉兴地区,卖卜为生,以诗文书画自娱,终生不仕。其画以山水、墨竹著称,为"元四家"之一。善草书,师法怀素、杨凝式,多用于题画,独立的书作极为罕见。

披麻皴

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

吴伟

吴伟(1459—1508年),字士英,又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一生经历了几次从宫廷画家转为职业画家的过程。幼岁家道破落,被湖广左布政使钱昕收养,即学绘画。17岁至南京,受到公卿士大夫器重,声誉渐著。20多岁时游京师,应召入宫,宪宗授以锦衣卫镇抚,待诏仁智殿,因个性倔强,不事权贵,不久即放归南都,在金陵一带藉画谋生。30余岁孝宗登位时,二次征召入宫,待遇更高,授官锦衣百户,御赐“画状元”印,并恩准荣归老家武昌祭祖,在京赐西街府第,但他不耐拘束的性格和对官场的认识,使其在入宫两年后即“称疾归,居金陵秦淮上” (明·何乔远《名山藏》),继续过着自由自在的职业画家生活。武宗继位后,于正德三年(1508年)再次召他入宫,他却因饮酒过度而猝死,年仅50岁。 吴伟恃才负气,放浪形骸,喜剧饮狎妓,常短褐垢脸,故创作也多狂放之迹。擅长山水、人物,山水承戴进衣钵,主宗南宋“院体”,更趋粗简放逸,也有融诸家之长的集大成面貌。人物画早年以工笔白描法为主,承北宋李公麟传统,后出现粗笔画法,呈水墨写意面貌,其源出自南宋马远、夏圭和梁楷“减笔画”。他是继戴进之后的“浙派”大家,以粗劲纵横之笔,挥洒淋漓之墨,进一步发展了雄健豪放之风,增强了力度、动感和气势,“浙派”后学主要宗法吴伟画风,故又有“江夏派”之称。

吴伟业

吴伟业(1609—1671年),字骏公,号梅村等,太仓(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清初征为国子监祭酒,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辞官南归。善书画,山水宗法元人,笔墨温润秀雅,具有文人书卷气,与张学曾、王时敏、邵弥等书画家友善。精诗词,是娄东诗派开创者。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著《梅村集》。

丙子

宋嘉定九年(12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