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臣(生卒年不详),字舜卿,号东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画山水师陈暹(1405-1496年),摹古于宋人李成、郭熙、马远、夏圭,用笔纯熟,所谓“行家”意胜耳。何良俊以为,与戴进(1388-1462年)并驱,则互有所长,亦是院体中一高手。兼工人物,古貌奇姿,绵细萧散,各极意能。
图绘江南水乡渔人作业生活的场景。作者细腻地捕捉渔人们各种动作,扣鱼、撒网、垂钓、捞虾、织网等,以及他们天真自然的神态,表现他们淳朴的性情和一种于生计中寻找乐趣的生活态度,刻画入微,生动明快。同时,传达出文人心目中渔隐的回归思想。绘画技法上,人物以勾写塑其形廓,薄色淡染,衣纹施镢头描,水画波线显其动态,坡石以湿墨皴染,笔法纯熟率逸,出自宋人写实的绘画风格。
引首文彭隶书题字:“江乡渔乐。”钤印“文彭之印”朱文方。
本幅款识:“东村周臣。”钤一方白文印(漫漶不辨)。
本幅左下王昶题记:“青浦王昶藏于珠街里第晴翠楼,楼名盖钱塘山舟侍讲所书。”钤印“述”“庵”朱文连珠印。
尾纸文彭草书录五代李珣《渔歌子》词,并跋:“右《渔歌子》四首。不知何人取?客命书,漫录一送。三桥文彭。”钤印“文寿承氏”白文方、“文彭之印”朱文方。
鉴藏印:曹步郇印“阳邑曹步郇鉴定印”白文长方、“曹步郇书画印”白文长方、“曹氏墨宝”白文方、“濮东居士墨宝”白文长方、“雨楼珍玩”白文方、“参野散人”朱文方、“古香阁印”白文方。史普印“史西眉鉴赏图书”白文方、“史氏西眉”白文方、“臣普印”朱白文方、“溧阳史西眉真赏”朱文长方。另有“且快斋”白文方、“觉斯”朱文圆、“鉴赏”白文长方、“贞和堂珍玩”朱文方。
周臣
周臣(生卒年不祥),字舜卿,号东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活动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擅画山水、人物、花鸟,画法主宗南宋李唐、马远等院体画风,并受文人画的一定影响,功力深厚。周臣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职业画师,为了适应人们的欣赏趣味,他一方面突破职业画师的局限,创作了大量以文人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一方面尝试在技法上学习文人画的笔墨情趣,使其作品具有周密雄劲而又清旷秀美的格调,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唐寅、仇英为其门下高足。
李成
李成(?—967年),字咸熙。其先人为唐宗室,后周时避居山东营丘。幼喜诗赋及琴棋书画,尤以画山水寒林著称于时,对后世山水画影响极大。
郭熙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早年似是一位职业道士,没有正式从师学画,靠自己苦心学习钻研,终成一位杰出的画家。曾为御画院艺学,提升到“翰林待诏直长”的画院最高地位。生卒年不详,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他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其画直到晚年不但毫无习气,反愈精神,被誉为李成、范宽之后“独步一时”的山水画大师。同时,他还是一个美术理论家,由其子郭思记录整理的《林泉高致》就是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
马远
马远(生卒年不详,南宋宁宗时期人,大约活跃于13世纪初期),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为画院待诏。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南宋。“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马远的祖父随着高宗赵构南渡,所以马远是在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出生长大的。他大致的活动时间在南宋光宗、宁宗年间。擅画人物、山水、花鸟。山水始承家学,后学李唐而自出新意,构图多用边角形式,有“马一角”之称,是南宋“翰林图画院”中的佼佼者。与另外三位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夏圭在画史上合称为“南宋四家”。
夏圭
夏圭(生卒年不详),一作夏珪,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家,与李唐、刘松年、马远并称“南宋四大家”。宁宗时任画院待诏,赐金带。善画山水,属水墨苍劲一派,喜用秃笔,下笔凝重,继承发展了李唐的大斧劈皴。取景简练,常以半边景物表现空间,与马远有异曲同工之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
戴进
戴进(1388—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一生经历坎坷,画风几经变化。青少年时居家习画,受画工父亲戴景祥影响,画法从工笔入手,善绘写真的肖像和精工的寺观佛像,同时又受流行江浙地区的南宋“院体”影响,作劲健一路水墨山水。40岁左右中年时,应征入京,进宫待诏仁智殿,因同行嫉妒进谗,故离开宫廷而流寓京城。居京期间承宗诸家,兼容并蓄,风貌多变,所承传统涉及北宋李郭、南宋马夏、米氏云山、元代盛懋、文人水墨法和浅绛山水等方面。54岁左右离京返乡,晚年卖画课徒,风格日见成熟,典型面貌是从南宋“院体”演化而成的雄劲简逸山水,同时也有融诸家之长、行利兼具的集大成画风。他独树一帜的绘画形成诸多追随者,遂开创了“浙派”。
院体
亦称院画。是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以后宫廷画家工致精整一路的宫廷绘画。作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南宋院画在继承北宋宫廷绘画“状物精微”、“写实之极”风格的基础上,更加讲求构图的简洁,强调画面的空灵,又有新的发展。
渔隐
“渔隐”作为绘画题材始于唐代。唐代诗人张志和隐而不仕,以一叶扁舟垂纶捕鱼为乐,自号“烟波钓徒”。他创作了《渔父词》和《渔隐图》,从此这一题材便经久不衰。各个时代所追求的归隐意味是不同的。在元代,面对蒙古政权的高压统治,没有政治出路的汉族文人纷纷避世隐遁,所以在他们创作的《渔隐图》中“隐逸”的意味强烈。到了明代,文人可通过科举制度走上仕途,他们所描绘的《渔隐图》中出世隐逸的思想被大大淡化,却加强了对现实社会的描写,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文彭
文彭(1498—1573年),明代篆刻家、书画家。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苏州)人。文徵明长子。精研六书,又汲取秦汉玺印营养,其篆刻风格质朴典雅,篆法方折浑厚,章法疏朗清新,对当时和后世文人篆刻流派的创作有极大影响。兼善书法,篆、隶、真、行、草各体皆有很深的功力。亦工绘画,善写墨竹,笔法纵横,得文同三昧。
漫漶
指碑上文字遭受风吹雨淋或人为破坏之后变得模糊,不可辨识。
王昶
王昶(1725—1806年),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学者。乾隆年进士,官至邢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学,收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石刻拓本一千五百余种,编为《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能诗词、古文。
侍讲
官名。汉代时仅侍从皇帝、太子讲授经义。三国后正式置官。多以明经博学者充任,不常置,无定员。明代为翰林院属官,正六品,掌讲读经史。清代沿置,顺治元年(1644年)定制2人,十五年(1658年)增1人,俱汉官。康熙九年(1670年)增满官3人。乾隆五十年(1785年)定满官2人、汉官3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各增1人。初秩正六品,雍正三年(1725年)改从五品。
尾纸
又名“拖尾”,是书画手卷的一部分,位于后隔水之后。用镶料纸接成,主要用以加大手卷的轴心圆周,以适于在手中把玩并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同时可供鉴赏者题写跋语。
朱白文
朱文、白文同具印面的形式,有左右或交叉等几种排列形式,为东汉私印中所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