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时敏山水图轴
【王时敏山水图轴】
新0015471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山水图》轴,清,王时敏绘,纸本,墨笔,纵84.5厘米,横40.7厘米。
  本幅款署:“乙卯春日雨窗画。王时敏。”
  钤“王时敏印”白方印、“烟客”朱方印。
  作者历经两个“乙卯”年,即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作者时年24岁;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作者时年84岁。
  图绘清谷溪涧,远处飞瀑高挂山岩,近处幽舍掩映,几株古树郁郁葱葱。采用平远式构图。景致中融汇了元人黄公望高克恭倪瓒等人的风格,使画面既有古意又清新自然。图中墨色清润淡雅,用笔细腻朴拙,意境疏简高逸。树木、飞泉的刻画使人感到静中有声,画外有音,意趣精妙。

撰稿人:陶静


王时敏

王时敏(1592—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其祖父是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父亲是明翰林编修王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举进士,崇祯初以荫仕至太常寺卿,崇祯十三年(1640年)辞官隐居,入清不仕。工隶书,善画山水,以元黄公望、倪瓒为宗,又受董其昌影响。他极力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是清初画坛正统派的领袖,后世称“娄东派”,与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合称“四王”,位列“清初四王”之首,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平远

山水画技法名,“三远”之一。出自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倪瓒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晚号井西老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

高克恭

高克恭(1248—1310年),字彦敬,号房山,大都(今北京市)房山人。祖上为西域人,后占籍大同(今山西大同),其祖父始与汉族通婚。父高亨奉母居房山,隐居不仕,治经学,对高克恭有很大影响。高克恭27岁入仕途,从小吏作起,累官至太中大夫。高氏能诗擅画,又兼数次赴江南任,因而与南方汉族文人士大夫交往颇多。在绘画方面,他擅长山水、墨竹等题材。山水初学米氏父子的水墨云山画法,继而法董、巨、李成诸家,融会贯通,终成其笔墨淳厚、烟云流润、水墨洇晕的独特的山水画风格。墨竹宗法金代王庭筠,笔法浑厚,富有生意,在元代初期画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与赵孟頫齐名,时有“南赵北高”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