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篱菊图轴
【陈师曾篱菊图轴】
新00086286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篱菊图》轴,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136.9厘米,横33.2厘米。
画幅左侧自题:“篱边黄菊关小事,窗外青山不世情。衡恪。”钤“师曾”印。
图中画菊花竹篱。菊花用写意笔法勾形着色,再以墨叶衬托。从画法来看,兼具陈淳的俊逸与吴昌硕的浑厚。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与意境引得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陈师曾此图以疏淡的景物、简洁的笔法描绘出自己淡泊的文人心态。

撰稿人:聂卉


师曾

师曾(1876-1923年),名陈衡恪,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人。工诗文,世以奇童目之。善书法,篆、隶、真、行诸体皆工。画则山水、花卉、人物皆擅。工篆刻,熔铸秦、汉,古拙纯朴,毫无悍霸气。喜奖掖后进,齐白石得其助至多。有《陈师曾先生遗墨》、《染仓室印存》等。

陈师曾

陈师曾(1876—1923年),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湖南省凤凰人。湖南巡抚陈宝箴孙,著名诗人陈三立子。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苍室印存》等。

陈淳

陈淳(1483—1544年),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父,号白阳山人。吴(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弟子,擅长山水、花鸟,中年以后,笔墨放纵,自成一家。山水取法米友仁、高克恭,善作泼墨云山,淋漓纵逸。花鸟初师沈周、文徵明,后纵笔泼墨写意,形象疏斜历乱,笔势飞动苍逸,水墨淋漓随意,达到了文人画所崇尚的“逸格”,也开创了水墨写意花卉画新风,与稍后的徐渭并称“青藤白阳”。

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年),原名俊,字昌硕,以字行,号苦铁、缶庐等,浙江安吉人。早年习书,中年学画。曾任官府小吏,后以鬻书卖画为生。绘画以写意花卉著称于世,对近现代画坛影响极大。精篆刻,被推为“西泠印社”社长。书法一变前人成法,风格独特,长于摹写石鼓文,并以此擅名于近代书坛。与任伯年、高邕等在沪书画家相友善。著有《缶庐诗存》,后人整理出版其画集多种。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后又改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少怀高尚,博学能文,颖脱不羁。曾做过几任县令一类的小官,后辞官归隐。他在文学领域具有很高的成就,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派的创始人,其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卒后亲友私谥“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