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锦鸡图轴
【林良锦鸡图轴】
新00194628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锦鸡图》轴,明,林良绘,绢本,设色,纵155厘米,横92.6厘米。
  款署:“林良”,钤印“以善图书”。
  画中主体为一对锦鸡,另有麻雀上下翻飞,布谷、斑鸠等在枝叶间栖息;坚实的山岩,风中飘摇的细竹以及丛生的灌木构筑出一个生意盎然的自然空间。林良以画花鸟著称,他用粗犷的笔墨使品相富贵的禽鸟表现出野逸自然的状态,将水墨写生的灵动与宫廷画追求的写实严谨相统一,创造出新的审美情趣,在明代宫廷画中有很大的影响。

撰稿人:聂卉


关键词: 锦鸡 林良 斑鸠

锦鸡

又名山鸡、野鸡,毛羽绚丽。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云:“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而无由,公子苍舒置大镜前,鸡见形而舞。”

林良

林良(约1436—1487年),字以善,南海(今广东广州)人。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宫廷画家,以花鸟画著称。他的生平事迹经考证,少年时曾在广东藩司处当差,送递奏章,并学画于颜宗和何寅。成化年间经广东市政使陈金推荐,进京入宫,供事仁智殿,从工部营缮所丞升到锦衣卫镇抚,弘治七年(1494年)前去世,享年60余岁。他的花鸟画有工笔设色和水墨写意两种面貌,设色花鸟受边景昭影响,精巧清丽;水墨写意最负盛名,渊源于宋代“院体”,更多吸取南宋简劲放纵画法,兼容草书用笔,遂创造出遒劲纵逸、气势雄健的花鸟画新风,在宫廷花鸟画中自树一帜,并形成一派。

斑鸠

又称“野鸽”,鸟纲,鸠鸽科。体型似鸽,大小及羽毛色彩因种类而异。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约15种,中国产5种。分布较广的有棕背斑鸠,亦称“金背斑鸠”或“山斑鸠”,上背羽毛淡褐色而羽缘微带棕色,两胁、腋羽及尾下覆羽均灰蓝色,栖于平原和山地的树林间,食集果及种子等。另种珠颈斑鸠亦称“珍珠鸠”或“花斑鸠”,体羽大部暗灰褐色而具斑,颈部有珍珠状的白色细点,外侧尾羽黑褐具灰色羽端,多栖于平野,觅食杂草、谷类和其它种子,飞行时尾羽张开呈扇状,叫声低沉,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南部,西至西藏东部,为常见的一种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