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图》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时敏绘,纸本,墨笔,纵117.5厘米,横48厘米。
清初,以王时敏为首,及王翚、王鉴,王原祁为代表,形成受皇室扶植的“四王”画派。他们的山水画风影响着整个清初一代。
“四王”在艺术上提倡“摹古”,主要取法五代董、巨和“元四家”,尤以黄公望为其精神领袖。王时敏与其孙王原祁则更是以得黄子久“脚汗气”为满足。“四王”的“摹古”,实际上如同西方文艺复兴借“复兴古罗马、古希腊艺术”之名而兴起的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文艺运动一样,是一种借古开今的策略和方法。
图中层峦叠壑,民居错落。画面布局充实繁密,山石画法以黄公望为宗,于披麻皴后又用横点叠皴,或勾或点,各具风姿。笔法圆润,浓墨点苔。风格古朴高雅,具有大气淳厚之感,是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本幅款署:“乙未季月摄翁老兄六十初度,写此为寿。弟王时敏。”钤“西田”朱文葫芦印、“王时敏印”白文印。“乙未”是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时敏时年64岁。“弟”当是作者的自谦之词。
鉴藏印有“孙氏弘一斋印”等数方。
王时敏(1592—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其祖父是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父亲是明翰林编修王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举进士,崇祯初以荫仕至太常寺卿,崇祯十三年(1640年)辞官隐居,入清不仕。工隶书,善画山水,以元黄公望、倪瓒为宗,又受董其昌影响。他极力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是清初画坛正统派的领袖,后世称“娄东派”,与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合称“四王”,位列“清初四王”之首,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span style="display:inline !important;float:none;background-color:#FFFFFF;color:#000000;font-family:"sans serif",tahoma,verdana,helvetica;font-size:12px;font-size-adjust:none;font-stretch:normal;font-style:normal;font-variant:normal;font-weight:normal;letter-spacing:normal;line-height:1.5;orphans:2;overflow-wrap:break-word;text-align:left;text-decoration:none;text-indent:0px;text-transform:none;-webkit-text-stroke-width:0px;white-space:normal;word-spacing:0px;">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晚号井西老人。</span>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 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TAG标签耗时:0.01069211959838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