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鹏松泉清音图轴
【丁云鹏松泉清音图轴】
新00153401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松泉清音图》轴,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丁云鹏绘,纸本,设色,纵143.5厘米,横33厘米。
  本幅款署:“丙午秋孟写于石叶山居,丁云鹏。”钤“云鹏之印”白文、“丁南羽”白文印。“丙午”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画家时年60岁。
  图绘远山耸立,云雾缭绕,溪流潺潺,高松虬曲,文士停琴,临岸深思。本幅人物造型古拙,气质端庄文雅,体现了明后期文人画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人物衣纹运用“高古游丝描”,细劲而“笔力伟然”,具有古朴之感。山石树木勾勒添色,用笔秀润工谨,设色明净古雅,营造了一种静谧幽远的意境。

撰稿人:张震


丁云鹏

丁云鹏(1547—1628年尚在),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善画人物,佛像,尤工白描,兼能山水。早年人物画用笔细秀严谨,取法文徵明、仇英,后变化为粗劲苍厚,自成一家。所作题材多为罗汉、观音大士和历史人物故事等。又能作山水,近吴门文氏,偶用米法写山,处处臻妙。并绘制了不少书籍插图,对当时木版刻画艺术具有一定影响。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绘画,在北宋经苏轼、文同等人倡导,遂大行其道。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标举“士气”,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对绘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游丝

游丝的形状像一盘微形发条,英文称balance spring“摆轮发条"”,因其外形犹如发丝,又称之为“发形发条”,中文译为游丝。 游丝按照旋转的方向可分为左旋游丝和右旋游丝。早期的游丝是由铁等金属材料制成,一般只有四五圈,内端固定在摆轮轴的内桩上,外端固定在摆夹板桩上。钟表上的游丝年代早的大多数采用磷青铜金属材料制作,年代近的普遍使用镍基合金,其主要成分有镍、铁、钛、锰、硅等。由于擒纵调速机构有不同的频率,所以对游丝的钢度、长度、宽度、厚度、均匀度和材料的弹性都有不同的规格要求。只有充分了解游丝诸方面的特性,才能更好地组装、调试和修复摆轮上的游丝。

游丝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画法之一。因线条用中锋笔尖圆匀地细描,形似游丝,故名。《绘事雕虫》载:“游丝描者,笔尖遒劲,宛如曹衣,最高古也。”此描法适合表现丝绢衣纹圆润流畅之感,古人多用于描绘文人、学士、贵族以及仕女等的衣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