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翚九华秀色图轴
【王翚九华秀色图轴】
新00146098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九华秀色图》轴,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翚绘,纸本,设色,纵133.5厘米,横57.9厘米。
  此图绘崇山峻岭,林木葱郁。从款题得知,画中山石的皴法和树木用笔系仿“元四家”之一王蒙(号黄鹤山樵)的遗韵,然笔法更加灵活多变,有自家的面貌。此图表现了作者晚年山水画的特色及其追求古意的笔墨情趣。
  本幅款署:“癸未长至后三日,仿黄鹤山樵笔,呈眉翁老父台先生清玩,海虞耕烟散人王翚。”次日又书一段,钤“海虞”朱文印、“沧江白发”白文印、“王翚之印” 白文印、“石谷子”朱文印、“石谷”白文印、“来青阁”朱文印、“耕烟野老时年七十有二”朱文印。“癸未”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翚时年72岁。

撰稿人:文金祥


关键词: 王翚 王蒙 长至

王翚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画有家学,初拜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后师从王鉴,画艺大进。经王鉴推荐,又入王时敏门下。在名师指导下,悉心临摹历代佳作,且饱览山川佳胜,终能心手相应,笔墨变化不竭,杰构层出不穷,成为一代巨擘。对于绘画,王翚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并身体力行,成就超凡。康熙三十年(1691)奉诏入京,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事毕,荣归故里,以画终其一生。其弟子众多,形成了“虞山派”,对后世影响广远。王翚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合称为“清初六家”,亦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并称“四王”。

王蒙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为“元四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长至

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