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苍山水图轴
【张宗苍山水图轴】
故00005473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山水图》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张宗苍绘,纸本,设色,纵143厘米,横75.6厘米。
  本幅落款:“臣张宗苍恭画。”钤 “张”、“宗苍”印。
  画面左上方有乾隆皇帝御题七言诗三首,款:“乾隆壬申初伏御题。”钤“忘机心宇旷”、“乾隆宸翰”印。
  本幅另钤“宝蕴楼书画录”印及玺印“嘉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避暑山庄”等共7方。
  “壬申”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张宗苍时年66岁。
  此图是张宗苍担任宫廷画师期间精心创作的山水画。图中山石反复以线条皴染,再以焦墨点苔,多遍始成,令繁复的林壑不失明爽之致,笔情墨韵间不失苍郁秀雅之气,反映了画家成熟期的典型风格。乾隆皇帝对此图赞赏有加,将它收贮于塞外最重要的行宫避暑山庄,并且在画上题诗三首,以示恩宠。

撰稿人:李湜


张宗苍

张宗苍(1686—1756年),字默存,一字墨岑,号篁村、蔗翁、太湖渔人,晚称瘦竹,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师承清代娄东画派的传人黄鼎,擅画山水。初以主簿理河工事。清乾隆十六年 (1751年)高宗南巡,以绘《吴中十六景》画册敬献,称旨,命入都祗候内廷。十九年(1754年)授户部主事。其山水画用笔沉着,山石多加积染,表现出深远的意境,具有苍劲秀雅之风,深得高宗皇帝赏识,成为乾隆朝宫廷的重要画家。《石渠宝笈》著录画作116件。71岁时卒于故里。

乾隆皇帝

宸翰

帝王的文章或手书。

三希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宝蕴楼

1911年清逊帝溥仪退位后居住于紫禁城内廷,外朝由北洋政府接管。1914年2月4日成立了古物陈列所,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20余万件运至紫禁城,然文物存放之地尚未解决。时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批准从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拨出20余万元建文物库房,其基址选定在原咸安宫基础上。当年6月开工,历时一年,于1915年6月正式建成,交付使用,这是中国近代建成的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库房为两层楼西洋式建筑,其中所藏集历代古物之萃,青铜、书画、陶瓷、金玉,至珍且奇,因定名曰“宝蕴楼”。1947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宝蕴楼所藏文物遂逐步移出。

三希堂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名温室。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贮藏于此,并撰《三希堂记》,阐释“三希“之深意,遂易名为三希堂。至今仍保持原貌。

避暑山庄

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十年正式命名为避暑山庄。乾隆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每年夏、秋季至此居住,处理政务等,使之成为都城北京以外的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

行宫

古代京城以外供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