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斑鸠图轴
【陈师曾斑鸠图轴】
新00156133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斑鸠图》轴,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122.8厘米,横32.5厘米。
  自题:“庚申秋九月,陈衡恪记于槐堂。”钤“师曾”印。
  “庚申”为民国九年(1920年)。
  画面中两只斑鸠立于巨石之上,旁有竹枝和牵牛花。
  本幅作品画石著墨不多,笔画草草而成,简单地表现出石面凹凸的肌理;花叶运笔灵活飞动,色墨相参;鸟雀非师曾所长,图中二鸟形态朴拙,用笔较为拘谨。
  画中斑鸠的“鸠”与“九”谐音,一方面暗示作画于九月的时间,另一方面国人历来视“九”为吉祥数字,有寓意吉祥的含义。

撰稿人:聂卉


关键词: 斑鸠 师曾 陈师曾

斑鸠

又称“野鸽”,鸟纲,鸠鸽科。体型似鸽,大小及羽毛色彩因种类而异。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约15种,中国产5种。分布较广的有棕背斑鸠,亦称“金背斑鸠”或“山斑鸠”,上背羽毛淡褐色而羽缘微带棕色,两胁、腋羽及尾下覆羽均灰蓝色,栖于平原和山地的树林间,食集果及种子等。另种珠颈斑鸠亦称“珍珠鸠”或“花斑鸠”,体羽大部暗灰褐色而具斑,颈部有珍珠状的白色细点,外侧尾羽黑褐具灰色羽端,多栖于平野,觅食杂草、谷类和其它种子,飞行时尾羽张开呈扇状,叫声低沉,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南部,西至西藏东部,为常见的一种留鸟。

师曾

师曾(1876-1923年),名陈衡恪,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人。工诗文,世以奇童目之。善书法,篆、隶、真、行诸体皆工。画则山水、花卉、人物皆擅。工篆刻,熔铸秦、汉,古拙纯朴,毫无悍霸气。喜奖掖后进,齐白石得其助至多。有《陈师曾先生遗墨》、《染仓室印存》等。

陈师曾

陈师曾(1876—1923年),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湖南省凤凰人。湖南巡抚陈宝箴孙,著名诗人陈三立子。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苍室印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