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喜明宣宗行乐图轴】
故0000545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明宣宗行乐图》轴,明,绢本,设色,纵211厘米,横353厘米。
本幅无款印。
此图表现了明宣德皇帝出行游猎的场面,人物众多,描绘细致。画中一队人马出宫苑入林郊,浩浩荡荡。坡岗上树茂花繁,溪水潺潺,林木间飞鸟走兽成双成对。宣宗居队伍之首,身材魁梧,体态雍容,头戴黑色尖顶圆帽,身着红色窄袖衣,外罩黄色长褂。据文献记载,明初皇帝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骑射出行时的冠服仍保留有金、元遗制,图中宣宗的装束证实了文献的记载,确实具有“胡服”的特色。尖顶圆帽源自元代的“笠子帽”,无领无袖的大褂在元代称“比甲”,是射猎服。宣宗的形象略大于其他人,这是古时人物画常用的手法,以突出主角的尊崇地位。随从众人面貌各异,显示出纪实的笔法。画法工细,设色浓丽。
作品构图严密,景物起伏错落,穿插有序,背景与人的比例并不完全符合自然,体现了中国古代画家对空间概念的独特理解。
本幅无款印。
此图表现了明宣德皇帝出行游猎的场面,人物众多,描绘细致。画中一队人马出宫苑入林郊,浩浩荡荡。坡岗上树茂花繁,溪水潺潺,林木间飞鸟走兽成双成对。宣宗居队伍之首,身材魁梧,体态雍容,头戴黑色尖顶圆帽,身着红色窄袖衣,外罩黄色长褂。据文献记载,明初皇帝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骑射出行时的冠服仍保留有金、元遗制,图中宣宗的装束证实了文献的记载,确实具有“胡服”的特色。尖顶圆帽源自元代的“笠子帽”,无领无袖的大褂在元代称“比甲”,是射猎服。宣宗的形象略大于其他人,这是古时人物画常用的手法,以突出主角的尊崇地位。随从众人面貌各异,显示出纪实的笔法。画法工细,设色浓丽。
作品构图严密,景物起伏错落,穿插有序,背景与人的比例并不完全符合自然,体现了中国古代画家对空间概念的独特理解。
撰稿人:聂卉
走兽
又称小兽,屋顶檐角所用装饰物。根据建筑物的体量大小定其使用数量,一般采用单数,太和殿用10个,属于特例。其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多为有象征意义的传说中的异兽。走兽所处的位置,在垂脊、戗脊的下端,正是几坡瓦陇上端的汇合点,为封护盖住交会线的连砖的上口,必须在连砖上覆盖脊瓦;因其斜下,若无措施不免有下滑之虞,故在交梁上需用多数铁钉加固,为掩饰铁钉的痕迹,于是在钉帽上加饰了一系列的小兽形象,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后来建筑技术不断发展,屋檐部位不需要加铁钉,而走兽的形象却保留下来,成为建筑等级的标志和建筑装饰构件。
“胡服”
古代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