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梅花图轴
【陈师曾梅花图轴】
新00098014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梅花图》轴,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132.5厘米,横40厘米。
  本幅上方自题:“画梅贵有风格,宜瘦不在肥,金冬心之说也。其法本于扬补之,补之学于华光僧。相传圈花画梅自华光始。花外以淡墨染晕,谓之倒晕素质。其甥汤正仲传其法。大抵宋以前皆钩勒设色,华光墨笔,盖创作也。华光画圈,十年始圆,可见骨法用笔未可轻易。曾于长沙见扬补之卷子,枝干秀挺,花外着淡墨,即其师法。虽未睹华光真迹,观此亦足探索渊源,信人间希物也。元时王冕红梅颇著于艺林,此又开点花之端。此后或圈或点,变态甚多,人出一格,不胜数矣。华光有画梅诀,见《佩文斋书画谱》,不祧之祖,后世无不宗之。然文人弄笔,不拘成法,任意为之,自饶清逸。努掠太甚,或流粗犷,软媚取姿,则病纤弱,梅之风格,失之远矣。总宜奇不伤正,怪不伤雅,乃称佳作。雪杨有意于此,问道于盲,聊述所知,不知有当否耶?壬戌春仲灯下,朽者陈衡恪。”钤“陈师曾”印。
  “壬戌”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
  图绘梅花一枝斜出,骨秀神清,孤峭挺拔。花朵用圈花点蕊之法绘就。画面有陈师曾长题一段,先简单叙述了自古画梅的渊源以及画法的变迁(其叙述与史实略有出入),之后谈到文人画梅的弊病和自己画梅的方法。他认为画的太过粗野则不能表现梅花的高洁清雅,而太过柔媚又不能展现梅花冲寒傲雪的风神,两者都背离了梅花的品格,只有“奇不伤正,怪不伤雅”才能算是佳作。

撰稿人:聂卉


师曾

师曾(1876-1923年),名陈衡恪,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人。工诗文,世以奇童目之。善书法,篆、隶、真、行诸体皆工。画则山水、花卉、人物皆擅。工篆刻,熔铸秦、汉,古拙纯朴,毫无悍霸气。喜奖掖后进,齐白石得其助至多。有《陈师曾先生遗墨》、《染仓室印存》等。

陈师曾

陈师曾(1876—1923年),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湖南省凤凰人。湖南巡抚陈宝箴孙,著名诗人陈三立子。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苍室印存》等。

金冬心

金冬心(1687—1764年),名金农,字寿门,号冬心先生,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流寓扬州。博学多才,精篆刻,工诗文,书法、绘画、治印、刻砚,无所不通。书法出入楷隶之间,所创“漆书”尤为奇古,颇具特色,富于金石意味。善山水、人物、花卉,画风古朴。秦祖永《桐荫论画》评其“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其画造意新颖,写形奇古,笔墨朴秀,极具个性。金农与郑燮、高翔、汪士慎等人并称为“扬州八怪”。

华光

北宋仲仁和尚,会嵇(今浙江绍兴)人,住衡州华光山。平生酷爱梅花,每当梅开花时即移床其下,吟咏终日。偶月夜见窗间疏影横斜,萧然可爱,因以墨笔写之,得其三昧。华光每写时,必焚香禅定,意适则一扫而成,具有文人画之意趣。

扬补之

扬补之(1097—1169年),字无咎,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江西南昌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传一生不仕,擅词翰,工书法,尤长画梅。

王冕

王冕(1287—1359年),字元章,号老村、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善画梅花、竹石,师法宋扬无咎而又自出新意。著有《竹斋集》行世。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绘画,在北宋经苏轼、文同等人倡导,遂大行其道。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标举“士气”,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对绘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