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梨花图轴
【陈师曾梨花图轴】
新00013899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梨花图》轴,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墨笔,纵56.8厘米,横31.4厘米。
  画面左侧自题:“娇云无力倚墙东,正好低枝可避风。与汝隔窗斜对面,一春开落忒关浓。寓斋梨花一株,婥约可爱,对此写照,并系小诗。衡恪。”钤“衡恪之印”。
  这是陈师曾对景写生的一幅作品,选取梨花一枝,纯用水墨描绘,洁白剔透,出尘脱俗。花朵以纤巧的墨线勾圈,叶片用没骨法,浓淡相间,片片分明。陈师曾的花鸟画多笔姿刚健,而此幅则柔媚清秀,颇有华嵒的风神。自题中的诗句平淡天真,婉约动人,字里行间透露出画家关爱自然与生命的情怀。

撰稿人:聂卉


关键词: 师曾 陈师曾 没骨 华嵒

师曾

师曾(1876-1923年),名陈衡恪,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人。工诗文,世以奇童目之。善书法,篆、隶、真、行诸体皆工。画则山水、花卉、人物皆擅。工篆刻,熔铸秦、汉,古拙纯朴,毫无悍霸气。喜奖掖后进,齐白石得其助至多。有《陈师曾先生遗墨》、《染仓室印存》等。

陈师曾

陈师曾(1876—1923年),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湖南省凤凰人。湖南巡抚陈宝箴孙,著名诗人陈三立子。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苍室印存》等。

没骨

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笔为骨,直接以彩色描绘物象。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代杨昇擅此法。明代董其昌、蓝瑛等仿之。

华嵒

华嵒(音yán)(1682—1756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又号布衣生等。福建临汀人。早年家贫,出身于民间画工,后流寓扬州,以卖画为生。平生“不慕荣利”,以技为隐,擅画花鸟、人物、山水。花鸟画脱胎于清恽寿平。山水主要取法元人,旁参唐寅。人物师法陈洪绶、马和之,别具风格。由于他来自民间,又具有“诗、书、画三绝”的文人素质,作品形成“文质相兼”的艺术趣味,明朗、清新、俊逸的笔调表现了他“离垢”的审美理想。华嵒的画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离垢集》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