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佘山游境图轴
【董其昌佘山游境图轴】
新00016654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佘山游境图》轴,明,董其昌绘,纸本,墨笔,纵98.4厘米,横41厘米。
  本幅自题:“丙寅四月,舟行龙华道中,写佘山游境。先一日宿顽仙庐。十有四日识。思翁。”钤“玄宰”印。
  “丙寅”为明天启六年(1626年),董其昌时年72岁。
  这一年,董其昌辞官告归,乘船畅游江南,寄情于山水书画。据自题可知,四月之时,正值其舟行至龙华镇。此镇位于今上海西南,镇中有龙华寺,周围遍植桃花,每遇桃花盛开之际,便有大批游人至此赏花。此图为董其昌行至龙华时,回想起前一日所历之湖山佳境,兴之所至,诉诸笔墨,以资玩味。其所写佘山位于今江苏青浦县境内,有东西两峰,风景秀丽。相传古有佘姓者曾隐居于此,故而得名。自题中提到的“顽仙庐”为董其昌密友、书画名家陈继儒所筑,位于东佘山下。
  此图以行书笔法入画,笔势秀逸简淡,笔力纯正浑穆,画面形象地展现了佘山境内湖光山色的疏淡幽静之美,抒发并寄托了董氏厌恶党派纷争、向往幽居山野的心曲。

撰稿人:王琥


关键词: 董其昌 行龙 陈继儒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行龙

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图案,又称“跑龙”。龙的造型特点是,龙头向前,尾在后,头为侧面,四肢两前两后、各为一蹬一伸。

陈继儒

陈继儒(1558—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又号糜公,华亭(今上海市)人。自幼颖悟,博学。终生不仕。工诗文,短翰小词皆有风致。擅绘水墨梅花、水仙、奇石等,与董其昌齐名。书法在苏、米之间。尤酷好东坡诗章文字,遇苏氏手迹、碑拓必刻意蒐求,集于《晚香堂帖》和《来仪堂帖》。编纂《松江府志》,著《眉公秘籍》、《妮古录》、《皇明书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