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关山雪霁图卷
《关山雪霁图》卷
《关山雪霁图》卷卷首
《关山雪霁图》卷局部
《关山雪霁图》卷局部
《关山雪霁图》卷自识
【董其昌关山雪霁图卷】  
故00005735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关山雪霁图》卷,明,董其昌绘,纸本,墨笔,纵13厘米,横143厘米。
  本幅自识:“关仝关山雪霁图在余家一纪,余未尝展观。今日案头偶有此小侧理,以图中诸景改为小卷,永日无俗子面目,遂成之。乙亥夏五。玄宰。”钤“董□□”印,印文不可辨。
  鉴藏印钤“仪周珍藏”、“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重华宫鉴藏宝” 、“仪周鉴赏”等。
  “乙亥”为明崇祯八年(1635年),董其昌时年81岁。
  据作者自识可知,这是观五代著名山水画家关仝所绘《关山雪霁》图后的临古之作。其实这幅临作并非雪景,只是采用关仝的画法而成。此图以平远和深远相结合的构图在一小卷内画连绵无际的山峦林壑,景物拥塞,然墨气鲜润,用笔苍劲生拙,物象历历分明,达到了密而不塞的艺术效果。作品笔墨苍浑深厚,又有饶富疏秀之致,兼具绚烂与平淡的旨趣,这便是董其昌欲触关仝绘画之机,遂为拟之的画意,其实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平淡天真的具体表现,因而他才自诩这幅佳作为“永日无俗子面目”。
  《墨缘汇观》著录。
撰稿人:袁杰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关仝

关仝(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主要艺术活动在五代时期(907—960年)。他师法荆浩,有“出蓝”之誉。其山水以峭拔、雄奇、深远见长,被后人称为“关家山水”。

重华宫

平远

山水画技法名,“三远”之一。出自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墨缘汇观》

中国书画著录书。清安岐编著。正编四卷,法书、名画各二卷;续编二卷,法书、名画各一卷。正编法书著录始自三国魏钟繇《荐季直表》、西晋陆机《平复帖》,止于明代董其昌;名画著录始自晋顾恺之《女史箴图》、隋展子虔《游春图》,止于明代董其昌。记载作品内容、纸绢,摘录题识、印章。所录宋代以前之画颇多考订。间有论及画家之笔墨或画法特色,可资鉴别真赝。续录一卷名画始自晋顾恺之书《洛神赋》并图卷,而迄明陆治《种菊图》止,凡121种,亦多名品。续编仅载标题,略记大概。两编所收书画大都为著者自藏,间有求售而未购之物。是书鉴裁精审而有卓见,颇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