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风竹图轴
【徐悲鸿风竹图轴】
新00049551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风竹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墨笔,纵130厘米,横31.3厘米。
  自题:“腾麟先生正。壬午冬日悲鸿。”钤“悲鸿”朱文方印。
  壬午年为1942年,徐悲鸿时年47岁。
  图绘三竿健壮的毛竹相邻而生,直贯画幅,具有顶天立地之气势。竹竿以排笔表现,每节直上直下刷就,形成宽扁的竹节。每段竹节间留有小隙,填以重墨线补白,以区分上下节,同时强调竹节的坚硬力度。竹叶或仰或俯,形态变化多端,它们横向的走势打破了竹竿纵向的布局结构,令画面更加活泼生动。在竹叶的施墨上,通过深浅不同的墨色变化来表现叶之正背,以淡墨绘就的叶背面和以浓墨写出的叶正面在清风吹拂下重叠交错,相互映衬,丰富了视觉效果,扩展了画面的空间层次。
  徐悲鸿最爱画的竹是其家乡宜兴丁蜀山的毛竹,这种竹形貌粗壮挺拔,属于优质竹品。

撰稿人:李湜


关键词: 徐悲鸿 宜兴

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1919年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素描。1927年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专校长。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宜兴

宜兴(1747—1809年),字桂圃,镶红旗人,清宗室爱新觉罗氏,恒新之子,永字辈。十一岁时授七品笔帖式,曾授太仆寺少卿、内府学士、镶黄旗蒙古副都统、经筵讲官、盛京礼部侍郎、盛京户部侍郎、盛京刑部侍郎、盛京仓场侍郎、山东巡抚、江苏巡抚、领队大臣、科布多参赞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步军统领、翻译会试考官等职,著有《清文补汇》、《庸言知旨》等要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