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扬玉带桥诗意图卷
【徐扬玉带桥诗意图卷】
故00005439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玉带桥诗意图》卷,清乾隆,徐扬绘,纸本,设色,纵15.4厘米,横124厘米。
  卷首以玉带桥为开端,长堤卧波,水光潋滟,碧树依依,舟楫往来,游客怡然。堤岸一端长松落碧,浓荫遮日,其间隐隐露出殿宇一角。远处青峰隐约可辨,云气氤氲,幽雅静谧。引首有乾隆帝御题四字“印合湖堤”,钤“乾隆御笔”白文方印。本幅款署“臣徐扬恭写”,钤“臣”朱文方印,“扬”白文方印。本幅还有当时的大臣汪由敦书写的乾隆帝御制玉带桥诗一首,钤“臣由敦”白文方印,“恭书”白文方印。另钤清代内府鉴藏印八方:本幅与前隔水骑缝处钤“石渠宝笈”朱文方印、“石渠定鉴”朱文方印、“宝笈重编”白文方印,本幅上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嘉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乾隆鑑赏”白文圆印,本幅与后隔水骑缝处钤“三希堂精鉴玺”朱文长方印、“宜子孙”白文方印。 画面景物并非对乾隆时期清漪园的如实描绘,而是依据御制玉带桥诗诗意绘制的,诗文云:“垂之则有卧波中,衔绶维鱼幻岂虹。歌咏湖山此生惯,威仪青紫若人工。光通潋滟原规月,势委飘萧不碍风。本是印工留下物,而今还复属苏公。”全图笔法松秀,超然出尘,布局疏密得当,赋色清雅怡人,别具韵致,有元人遗风。尽管描绘的本应是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皇家苑囿,徐扬却用简淡的笔调表现出近乎田园风情的景象,既贴切诗意,又显示了文人画家高雅独到的审美品味,洵为其靡费心力之作。
撰稿人:汪亓

徐扬

徐扬(生卒年不详),字云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历南巡,徐扬恭献图册,得到皇帝的赏识并因此入宫供奉,在如意馆供职达26年之久。擅长人物、花鸟、楼阁,官至内阁中书。

玉带桥

玉带桥位于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的西堤之上。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而成为游览胜地。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乾隆帝为其母祝六十寿辰,将该处湖山按照园林创意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与治理,将湖面向东北扩展,重筑东堤,并在湖中模仿杭州西湖苏堤新筑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西堤,使水面一分为三,名曰昆明湖。同时,将挖湖的泥土按造园布局的需求堆筑成山,名曰万寿山。又经十余年土木之功,终于建成了以湖光山色蜚声于世的大型皇家园林——“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的巨额银两在其废墟上重新修建,并改名为“颐和园”。西堤上有六座桥,称为西堤六桥,从北向南排列为: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堪称六桥之冠的玉带桥是六桥中唯一的拱圈结构石桥,桥身、桥栏选用青石和汉白玉雕砌,桥高出水面十米有余,拱高而薄,形成流畅挺拔的曲线,桥身青白如玉,宛若一条玉带,幽雅秀美,故而得名。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汪由敦

汪由敦(1692—1758年),字师苕,一作师茗,号谨堂,一号松泉,浙江钱塘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以庶吉士迁内阁学士,直上书房。乾隆时期授侍读学士,累迁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卒谥“文端”,赠太子太师。记诵淹博,学问渊深,文辞雅正。善书法,以馆阁体著称于时,金川、准噶尔两役廷谕皆出其手。兼工篆、隶。去世后乾隆皇帝赋诗怀旧,命将其书排次上石,名《时晴斋帖》。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隔水

或称“隔界”,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三希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前隔水

前隔水是本幅前面一段有装饰性的绫裱。

后隔水

后隔水是本幅后面一段绫裱,与前隔水相对称,是书画手卷装裱形式的一部分。

三希堂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名温室。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贮藏于此,并撰《三希堂记》,阐释“三希“之深意,遂易名为三希堂。至今仍保持原貌。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绘画,在北宋经苏轼、文同等人倡导,遂大行其道。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标举“士气”,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对绘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