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铭山水图扇页
【王敬铭山水图扇页】
新00194421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山水图》扇页,清,王敬铭绘,纸本,设色,横46.7厘米,纵16.4厘米。
  本幅款识:“康熙丁亥长夏畅春直庐为逸瓮老亲家仿倪黄小景设色。未岩王敬铭。”钤“敬铭之印”、“江东”印二方。“康熙丁亥”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作者时年40岁。
  按画家款识,这当是一幅仿倪瓒黄公望绘画特点而作的设色小景山水。具体而言,画家运用了倪瓒一河两岸的构图法绘近景的屋、石和远景的山、树。而松动的笔触和较粗的线条则是仿照了黄公望的画法。所以,这幅结合两家特点的小景山水再配以赭石为主的设色,使其颇具古意,别有韵味。
撰稿人:曾君

王敬铭

王敬铭(1668—1721年),字丹思,一字丹史,号味闲、玉溪、吴疁等,嘉定(今属上海)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南巡时进诗画称旨,入职畅春园。纂修武英殿,书成,议叙不就。五十二年(1713年)以进士第一及第,充五十四年(1715年)会试同考官。与王原祁同谱,山水即受其法,清腴闲远,书卷之气溢于楮墨。工小楷,为王原祁四大弟子之一,有《未岩诗稿》。

倪瓒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景山

景山本为位于紫禁城正北的皇家苑囿名称,在此则为乾隆所设的与南府并行的演戏机构名称。乾隆南巡时,江南优伶的演技使其耳目一新,故特命地方官员选送名伶入宫。大批苏、扬名伶入宫后被安排在景山居住和习艺,以别于由太监组成的“内学”。景山设有外头学、外二学、外三学及其它一些部门,与南府共同承应宫中演戏。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晚号井西老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