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天坛勒骑图、冶麓幽栖图卷
【陈卓天坛勒骑图、冶麓幽栖图卷】
新00069006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天坛勒骑图、冶麓幽栖图》卷,清,陈卓绘,纸本,设色,纵30.5厘米,横147.5厘米,154.3厘米。
  “天坛勒骑图”本幅自题:“陈卓画。”钤“陈卓”印1方。“冶麓幽栖图”本幅自题:“丁卯仲春画于东山草堂。陈卓。”钤“中立”印1方。尾纸有王楫、柳堉题跋。收藏印有“海梯手定”、“海梯珍藏”、“海梯审定真迹”、“长平祝氏之镠叔和父鉴藏金石书画记”、“毕氏家藏”、“古香楼藏宝”印6方。
  陈卓的楼阁画作品有青绿与浅绛两种风格,前者用于描绘仙山楼阁,后者多写实景。此卷描绘前朝旧都,一幅表现明代天坛,一幅绘从清凉山鸟瞰金陵城,画作题材表达了画家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全图将楼阁绘画与文人浅绛山水有机地结合,意境清幽冷寂。建筑形象基本为徒手绘制,既不失界笔楼阁的准确细腻,又兼有文人的意笔之气,表现了画家高超的写实能力。这幅画是研究天坛建筑的原始形态和清初金陵城貌的实证。
撰稿人:傅东光
关键词: 陈卓 尾纸 浅绛 界笔

陈卓

陈卓(生卒年不详,约活跃于17世纪),字中立,北京人。明亡后,久寓金陵。工山水、人物,画风工整精细。画史评其有宋人精密之体,惜无元人灵秀之格。

尾纸

又名“拖尾”,是书画手卷的一部分,位于后隔水之后。用镶料纸接成,主要用以加大手卷的轴心圆周,以适于在手中把玩并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同时可供鉴赏者题写跋语。

浅绛

即浅绛山水,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染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可能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界笔

界笔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舟车画中描绘直线的工具。是一个圆形笔套,作画时将毛笔放在套里,只露出毫尖,然后将其靠在直尺上移动,毫尖露出的长短决定线条的粗细,这样画出的墨线就又匀又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