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九老图卷】
新00147496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会昌九老图》卷,宋,绢本,设色,纵28.2厘米,横245.5厘米。
此卷描绘的是唐会昌五年(845年)白居易居洛阳香山时与友人的“尚齿”之会。虽以人物为题材,但建筑部分不论整体还是细部都描绘得准确精微,水榭、房舍、板桥、河堤、护栏、石凳乃至屋内的陈设交代得一清二楚,可谓“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几乎可以按图构建。画家不仅对建筑的构造和做法至详至悉,而且已经开始注意通过高超的写实技巧和一定程度的透视画法在二维平面上更为真实地表现建筑物三维空间的立体感和通透感,达到使观者“望之中虚,若可蹑足”的艺术效果。尤为重要的是,图中的建筑采用北宋的界画手法,匀细的线条有利于刻画建筑物复杂的结构和构件的细部,这种水墨白描的建筑画法延续至元代并发展到了极致。
此卷描绘的是唐会昌五年(845年)白居易居洛阳香山时与友人的“尚齿”之会。虽以人物为题材,但建筑部分不论整体还是细部都描绘得准确精微,水榭、房舍、板桥、河堤、护栏、石凳乃至屋内的陈设交代得一清二楚,可谓“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几乎可以按图构建。画家不仅对建筑的构造和做法至详至悉,而且已经开始注意通过高超的写实技巧和一定程度的透视画法在二维平面上更为真实地表现建筑物三维空间的立体感和通透感,达到使观者“望之中虚,若可蹑足”的艺术效果。尤为重要的是,图中的建筑采用北宋的界画手法,匀细的线条有利于刻画建筑物复杂的结构和构件的细部,这种水墨白描的建筑画法延续至元代并发展到了极致。
撰稿人:傅东光
九老图
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退居香山,尝与胡皋、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如满、李元爽等9人一同宴游,9人皆高龄,时人称“香山九老”。见白氏《九老图诗》。又宋李昉慕白氏之举,适有张好问、武允成、杨徽之、李运、宋琪、赞宁、魏丕、朱昂等共9人,都年过70,想继之为宴集,未果。见宋洪迈《容斋随笔·至道九老》。后世多有以此入诗画者,渐含祝寿祈福之意。
会昌九老
唐会昌五年(845年),白居易居洛阳香山时有九老“尚齿”之会,九老均年过70,各赋诗记事,称“会昌九老”,又称“香山九老”,分别为白居易、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和如满。
透视
绘画造型术语,以近大远小的规律科学地展示人物和景物的空间关系和远近层次,达到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成为写实绘画的基本法则。
界画
指依靠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以宫室、楼台、屋木等建筑为表现对象,又称“宫室画”、“屋木画”。
白描
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指用墨线勾画物象,不施任何色彩者,名为“白描”。
至元
元朝年号。共有两个:一为元世祖忽必烈年号(1264--1294年),一为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年号(1335--1340年),属丙子年的为元惠宗年号,故至元二年应为13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