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枚月曼清游图册
《月曼清游图》册·寒夜探梅
《月曼清游图》册·杨柳荡千
《月曼清游图》册·闲亭对弈
《月曼清游图》册·庭院观花
《月曼清游图》册·水阁梳妆
《月曼清游图》册·碧池采莲
《月曼清游图》册·桐荫乞巧
《月曼清游图》册·琼台玩月
《月曼清游图》册·重阳赏菊
《月曼清游图》册·文窗刺绣
《月曼清游图》册·围炉博古
《月曼清游图》册·踏雪寻诗
【陈枚月曼清游图册】
故00009224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月曼清游图》册,清,陈枚绘,绢本,设色,共12开,每开纵37厘米,横31.8厘米。
  此画册落款“臣陈枚恭画”,钤“臣枚”印1方。每开均配有清代梁诗正的行草体墨题,款“乾隆岁在戊午秋九月朔臣梁诗正敬题”, 戊午为乾隆三年(1738年)。钤清高宗弘历“乾隆御览之宝”、“古希天子”、“乐善堂图书记”等印共60方。
  《月曼清游图》册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正月“寒夜探梅”、二月“杨柳荡千”、三月“闲亭对弈”、四月“庭院观花”、五月“水阁梳妆”、六月“碧池采莲”、七月“桐荫乞巧”、八月“琼台玩月”、九月“重阳赏菊”、十月“文窗刺绣”、十一月“围炉博古”、十二月“踏雪寻诗”
  通过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了宫廷生活与民间生活的密切关联。嫔妃们的活动内容,在民间生活中均习以为常,只不过由于宫廷的特殊地位,而令这些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更加富贵、繁琐及典制化的特点。
  作者在人物创作的审美取向上有别于唐代张萱周昉笔下体态丰腴的嫔妃形象,而以明代唐寅仇英笔下的仕女画为审美标准,追求秀润飘逸的情致。画家以工细流畅的线条和亮丽鲜活的色彩将嫔妃们描绘成身材修长、体态轻盈、“倚风娇无力”之貌。她们三五成群地行进在以界画表现的亭台楼阁内或是细笔勾染皴点的花石下。富贵闲逸的宫苑生活令她们的物质生活十分充足,也使她们的精神世界极度贫乏。
  在技法上,此图所绘人物造型生动准确,笔致工细严谨,源于宋代院体画风。图中的楼台房室建筑则采用西洋焦点透视法绘成,根据图中透视线斜度的变化,可以准确地推求出灭点的具体位置,从而加强了平面画幅的立体、纵深效果,在有限的画面上扩展出无限的空间。
  此图册于乾隆三年(1738年)绘成后深得乾隆皇帝的赞赏。乾隆帝于六年谕令皇宫“造办处”的优秀匠人,如擅镶嵌技艺的常存,擅牙雕工艺的陈祖章、陈观泉父子及顾彭年、萧汉振等,以陈枚的这本图册为画稿,用象牙、玉石等进行雕刻。匠人们精雕细琢,密切结合牙雕和镶嵌的技艺特点,令画面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这件雕有103人的牙雕精品被称作“百美图”。乾隆皇帝在为它题写诗文时将其正式定名为《月曼清游》。
撰稿人:李湜

陈枚

陈枚(约1694—1745年),字载东,号殿抡、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松江)人。他精于人物、山水、花鸟画创作,有深厚的中国传统绘画功底。雍正四年(1726年)入宫为专职画家。其作品在承袭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又深受郎世宁等西洋画家的影响,以中西结合的新画风备受世人瞩目。

梁诗正

梁诗正(1697—1763年),字养仲,号芗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雍正时期探花,官东阁大学士。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徴明,晚师颜真卿、李邕。有《矢音集》。

乞巧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明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云:“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之乞得巧。”

“闲亭对弈”

第二页,二月景。满园繁花怒放,众女于亭中对弈或观棋。乾隆帝御题诗: 胭脂匀缀小桃枝,别苑春和二月时。 镜户团圆清昼永,楸枰斜倚共敲棋。 竹篱石径罨窗纱,逗漏春光日正赊。 怪底阿香移步晚,为拈红绿误烹茶。

“桐荫乞巧”

第七页,七月景。刻七夕时,众女聚于桐荫下,比赛穿针引线的愉悦景致。乾隆帝御题诗: 桐轩昼静彩针抛,绿倚红偎笑语交。 自是女郎工乞巧,柳州文笔漫相嘲。 新秋庭院足清娱,绿荫修梧三两株。 步履溪桥怯无力,娉婷红里倩人扶。

“围炉博古”

第十页,十月景。刻闺中仕女在暖炉边鉴赏瓶鼎书画。乾隆帝御题诗: 深闺寂静重帷暖,彝鼎纵横白璧双。 消遣闲情寒不到,小阳春日度明窗。 何处行来洛浦仙,衣裳如雾鬓如烟。 瑶池玉简群寻检,不数米家书画船。

“踏雪寻诗”

第十二页,腊月景。刻众女相聚,观雪吟诗。乾隆帝御题诗: 温室重帷暖气匀,党家冬日是三春。 寄言烹雪陶居士,漫傲销金帐里人。 贴贴貂茸称绿鬟,步来阶雪印弯弯。 粉墙屈曲重门锁,独共青衣一往还。

典制

典章制度。

张萱

张萱(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成为宫廷史馆“画值”。以擅绘皇族贵妇、婴儿、鞍马而称甲于时。所画仕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在笔墨技法上,惯于以工细匀整的铁线描勾线,线条随着人物、鞍马的体态形状而曲尽变化,富有表现力。着色细腻,色调淡雅而色泽丰富,特别是在人物衣装和马鞍纹饰的色彩配置上更是别具匠心。宋徽宗内臣奉敕编撰的《宣和画谱》记载他的作品共47件,今日以留存宋人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最为著名。

周昉

周昉(生卒年不详),字仲朗,又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画家,出身于官宦之家,曾任越州、宣州长史。擅绘佛道图像,因创制具典雅华丽特色的“水月观音”而被称为“周家样”。亦工人物肖像和仕女画,以画风写实、形神兼备而令世人瞩目。

唐寅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收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有图谋不轨,遂佯狂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卒。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 其绘画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各科。画法早年受沈周、文徵明影响,多“吴派”痕迹,30余岁时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宋“院体”一路,后泛学宋元诸家,自成一体。山水画有粗、细两种风格:粗笔一路源自周臣,仿学南宋“院体”,然于刚劲雄健中别具清俊秀逸之韵;细笔画属其本色,更多文人画笔意,景色简约清朗,用笔纤细有力,皴法灵活多变,墨色淋漓多变,风格奇峭而又秀润。人物画造诣也很深,兼善工笔重彩、工笔淡彩、白描、水墨写意诸法,形神俱备。

仇英

仇英(约1505—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寓居苏州。初为漆工,后改学绘画。移居苏州后得识文徵明,并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宋“院体”,形成以严谨劲利为主调的艺术风格。中年时画名渐起,经常接受富商和收藏家邀请,至其家中作画。嘉靖十六年(1537年)应昆山鉴藏家周凤来延聘居其家六年。尔后又至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家作画,长达十余年,其间广泛接触、观摩和临摹古代名迹,技艺大进,尤其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工笔重彩人物和青绿山水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晚年与文徵明父子及其门生交往密切,又吸取了“吴派”文人画之长,使作品增添了清雅的气息,其声誉与沈、文、唐相并埓,有“吴门四家”之称。 仇英的山水以青绿重色为主,主宗赵伯驹和南宋“院体”,写景真实又有所理想化,布局宏大繁复兼具明快清朗,绘建筑工致精确而不刻板,山石勾勒中兼施皴擦点染,规整中见放逸。画树则勾勒、渲染、夹叶、点缀并用,灵活多变,设色浓艳鲜丽,又注意色调的统一与柔和,显得艳而不媚。人物画亦以工笔重彩为主,尤善仕女,体态俊美,笔法细微,敷色妍柔,有“仇派”仕女之称。其作品雅俗共赏,对传统的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有重大的发展。

仕女

“仕女”始称“士女”,其原义泛指男女。(“士女”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卷第十九,“五臭所校,寡疾难老,士女皆好”。其意指男女,并未指向未婚之男女。《楚辞》中亦为男女通称。)至汉刘向《列女传》中《启母涂山》“厘尔士女,从以孙子”之义,此时专指女性。其后,经陆善经补注的南北朝《古今同姓名录》中记有二高云,“一西秦,时僭改元正始。一唐人,画仕女,上品”。其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周昉“画士女为古今冠绝”,称其为神品,同书亦记陈闳、张萱、王定、王 、萧溱、张涉、张容等均画士女,或入妙品、能品,专指以描绘古代贵族妇女为题材的中国画。宋代以后,“士女”与“仕女”并用,而“仕女”一词渐为流行,其义指相貌秀丽的女子。

界画

指依靠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以宫室、楼台、屋木等建筑为表现对象,又称“宫室画”、“屋木画”。

院体

亦称院画。是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以后宫廷画家工致精整一路的宫廷绘画。作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南宋院画在继承北宋宫廷绘画“状物精微”、“写实之极”风格的基础上,更加讲求构图的简洁,强调画面的空灵,又有新的发展。

透视

绘画造型术语,以近大远小的规律科学地展示人物和景物的空间关系和远近层次,达到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成为写实绘画的基本法则。

焦点透视

绘画创作中将摄取的物象限定在一个视点、视向和视域的一种透视方法。以这种透视法创作的作品,画面符合生活中直观看到的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和造型原则,绘画的形象效果更为逼真。焦点透视法最早在西洋绘画中应用,清代早期传入中国,在当时亦称为“海西透视法”。

焦点透视法

绘画创作中将摄取的物象限定在一个视点、视向和视域的一种透视方法。以这种透视法创作的作品,画面符合生活中直观看到的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和造型原则,效果更为形象逼真。焦点透视法最早在西洋绘画中应用,清代早期传入中国,在当时称为“海西透视法”。

乾隆皇帝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雕工

雕镂之工。

彭年

彭年(1505—1566年),字孔嘉,号隆池,一作隆池山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与文徵明游,以词翰名世,人称长者。著有《隆池山樵集》。

陈祖章

与其子陈观泉均为广东籍的刻牙名手。雍正七年(1729年)十月蒙召入宫,先在造办处行走试用,月银三两。到乾隆二年时,因陈祖章所作活计技术水平很高,其薪银便提升到十二两。他在造办处做了14年活计,由于进皇宫时年纪已较老,在乾隆七年(1742年)十一月时,因年迈行走不便,恳请退职,即或“恩准”。乾隆帝下旨赏陈祖璋三十两银子,并准其子一年的假期,送父回广东原籍,再接家眷来京,又赏以安家费用。 陈观泉在其父进造办处时就一同来京,他子承父业,随着父亲一起做象牙活计,因此做象牙《月曼清游》册时,陈观泉也被列入高手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