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之诗记录了王者宴群臣嘉宾之事,意在劝为君者应行王者之道,须施惠于下臣及友邦,方可延续其统治,此正所谓文治之道也。
《鹿鸣》之诗记录了王者宴群臣嘉宾之事,意在劝为君者应行王者之道,须施惠于下臣及友邦,方可延续其统治,此正所谓文治之道也。
马和之,生于北宋,生卒年代均未见记载,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主要活动于北宋末至南宋初期。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中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工画山水、人物、佛像,风格独特,笔法飘逸高古,迥异于南宋院体画法,时人目为“小吴生”。在表现山水、人物时,他更多地融入了一些书法的笔趣,古朴自然,务去华藻。 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将马和之列于御前画院之首,然而,根据目前所知资料,两宋画院画家自有其品秩,而无进士及第任官后尚充任画院画家者。此外,马和之的画风与院画的总体面貌也有相当大的差距。马和之宗法北宋李公麟而有所变化,表现人物所用线条较为短促,运笔迅疾,兰叶描已变为后世所称之“蚂蝗描”。因此,马和之不是南宋画院的宫廷画家,清代《南宋院画录》中称其以“艺精一世,命之总摄画院事”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但却并非服务于宫廷的职业画家,而应与李公麟等文人画家并列。
《诗经》是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原称《诗》,汉代后奉为儒家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秦灭后,汉代传《诗》的有毛、齐、鲁、韩四家,现在传世的是《毛诗》,余三家皆不传,韩诗只存《外传》。
屏风是我国古代室内的主要陈设器物。其最早的功能为挡风和遮避用。据《三礼图》记载:“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以后随着工艺的进步,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结合的工艺品,成为古人居室内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屏风在清代发展尤盛,无论是所用材料还是工艺技术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一种木本植物,又称棠棣或唐棣,学名称为郁李,属蔷薇科植物,其花为一至三朵并生,故传说周公作《常棣》诗以喻兄弟和睦。
《诗经》中此段名为《伐木》,诗意为伐木以做燃料宴飨朋友故旧。故此诗序云:“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自天子而至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画面取原诗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意略加展现。
《采薇》一诗是遣戍役时所用之歌。昔周文王时边患不靖,西有昆夷,北有玁狁,常需遣役戍边,以卫中原之地。此诗是为戍边将士送行之歌。
甲胄亦称“介胄”,是古代帝王、将士所用的铠甲和头盔,是一种作战或礼仪用服装。甲有藤甲、皮甲、棉甲和铁甲之分;盔有藤盔、皮盔和铁盔之别。
杕杜本意为孤生的杜黎树,古时常比喻君不能亲其宗,骨肉离散,后多喻兄弟之情。该诗则抒发王事糜艰、劳役不止、征夫未归、妻子思念服役的丈夫之情。从侧面反映出征夫之辛苦。
南宋政权初建之时,百业待兴,而政治的稳定是其首要之务,尊孔尊经则是巩固政权的必要手段。高宗赵构对这一点认识得十分清楚,因此他在即位后不久就曾手书《九经》,立石于临安太学,以告天下士子“当今圣上”的尊孔与尊经。他还选择了《五经》之一的《诗经》,将其分段书写,并命画家马和之依照诗文大意补以绘画。据载,高宗非常喜爱马和之的绘画,曾写《毛诗》三百篇,俱令和之补图。《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秦汉时期已经成为统治者所奉行的儒家经典之一,而且,它还曾经孔夫子删改,因而倍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尊崇。赵构在其政权初立之时,亲笔书《诗经》并令和之补画,亦是其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