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枚避暑山庄图轴
【冷枚避暑山庄图轴】
故00008210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避暑山庄图》轴,清,冷枚作,绢本,设色,纵254.8厘米,横172.5厘米。
  本幅款署:“小臣冷枚恭畫。”钤“臣冷枚”、“夙夜匪懈”二印。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避暑山庄后苑部分及其四周的崇山峻岭。构图为鸟瞰式,自景区上方向下纵向取景,景致具体而微。设色以青绿着色和浅绛渲染相结合,冷暖色调和谐呼应,成功地营造出山庄静寂清幽的氛围。笔法灵活多变,山石树木或以干笔皴擦,或青绿烘染。建筑物的描绘,作者在传统的工笔界画基础上,又巧妙地吸收了欧洲的透视法,并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从而更科学、客观地表现出建筑物的物理结构,同时也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此图同时是一幅反映康熙时期避暑山庄建筑的图样,对于我们了解避暑山庄的建筑沿革有着重要的图像价值。
  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养心殿鉴藏宝”、“宣统御览之宝”。

撰稿人:李湜


冷枚

冷枚(约1670—1742年),清初宫廷画家,字吉臣,别号金门画史,胶州(今属山东省)人。师从清初宫廷画家焦秉贞,擅长画人物、仕女、山水、花鸟,画风工整细致,色彩浓厚。康熙后期至乾隆七年间供奉内廷,并受到西洋绘画的一定影响。

避暑山庄

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十年正式命名为避暑山庄。乾隆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每年夏、秋季至此居住,处理政务等,使之成为都城北京以外的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

小臣

在殷及西周早期是一较高的官职,此官名后常随以私名。西周中期后此官职地位下降。

夙夜匪懈

出自《诗·大雅·荡之什》“烝民”诗。

浅绛

即浅绛山水,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染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可能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渲染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界画

指依靠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以宫室、楼台、屋木等建筑为表现对象,又称“宫室画”、“屋木画”。

透视

绘画造型术语,以近大远小的规律科学地展示人物和景物的空间关系和远近层次,达到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成为写实绘画的基本法则。

沿革

“沿”,沿袭;“革”,变革,指事物发展变革的历程。志书中常以“沿革”作为门目,记述一地行政设置的发展变革,常与建置、城池、公署等目并列。其编写方法有两种:一按时间依次载述;二为表格形式,以年代为经,以事实为纬,称为沿革表,可省冗文,且能一目了然。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养心殿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