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寿平灵岩山图卷
【恽寿平灵岩山图卷】
新00016779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灵岩山图》卷,清,恽寿平作,纸本,墨笔,纵20.7厘米,横107.2厘米。
  本幅署款:“毗陵弟子恽格画并题。”右上方自识:“先香山翁曾为和尚写灵岩图,题其帧首曰:‘此山之趣在背,寺之趣在面,水之趣在天,盖以侧面取势,令湖光出其上。'惜此图逸去,无从悬购,今追用此语直写正峰,自落红亭以上剪取芙蓉城一片尔,而全形具焉。如须弥山七宝所成,上下四旁,各具一种色,色色不同,所见皆须弥也。呈老和尚鉴之。毗陵弟子画并题。”

     又自识:“昔黄子久画富春山卷,颇自矜贵,携行簦历数年而后成。顷来山中镜清楼上,洒墨立就,曾无停虑,工乃贵迟拙,何取速,笔先之意深愧于古人矣。寿平格又跋。”钤“正叔”。引首弘储题诗,钤“中吴研山简石”等印七方。后幅清明昙等六家题跋,钤“西蠡经眼”等印十四方。

  清康熙三年(1664年)二月上浣,31岁的恽寿平随父亲明昙云游苏州,拜访了当地著名的灵岩山禅寺住持弘储,时值弘储60寿诞,恽寿平潜心作此图,其父撰《灵岩山赋》,以示恭贺。恽寿平的山水画作品有许多是根据游历所见而创作的写生之作。这些作品,并非是对自然物象作纯客观的描绘,而是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进行主观上的审美取舍、提炼、概括等。此图重点表现的是灵岩山,作者便运用远近、疏密、高低互衬的美学原理,将灵岩山两侧的景致作陪衬性的淡化处理,由此更好地表现主题,烘托出灵岩山的空灵秀色。此幅当属恽寿平写景山水画中形式美与意韵美相得益彰的典型之作。
撰稿人:李湜

灵岩山

位于江苏苏州之西,今属江苏吴县。此山自宋代始便是僧家参禅礼佛之胜地。山上建有灵岩禅寺、多宝塔、吴王井等古迹。

恽寿平

恽寿平(1633—1690年),又名格,字正叔,号南田、白云外史等,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早年工绘山水,宗元人王蒙画风,笔墨清灵秀洁,意境萧散幽淡。后改绘花鸟,远师宋徐崇嗣,近学明人,注重写生,更发展了没骨技法。所画花鸟禽鱼很少用笔勾线,主要以水墨直接点染,追求天机物趣,一洗前习的画法而对后世花鸟画的创作影响极大,开创了 “常州画派”。他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并称“四王吴恽”,亦称“清六家”。

须弥山

须弥山为印度神话中的名山,相传此山甚高,可观看到宇宙边缘。山顶筑有善见城,内住帝释天。四周山腰有四天王天,周围环以七香山、七金山和四大部洲等,山体两侧有日月同辉。密教认为,日代表胎藏界之理,月代表金刚界之智。佛教以此比喻佛法至高无上,其理、智如日月之光辉可遍覆宇宙。

富春山

在今浙江桐庐县西,相传汉代严子陵曾耕钓于此,因而有名,又称“严陵山”。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弘储

弘储(生卒年不详),字澹雪,号退翁。为清顺治、康熙年间灵岩禅寺住持高僧。他曾集资修葺禅寺旧观,卓有成效。与恽寿平父子友情甚笃。

明昙

明昙(1612--1678年),俗名恽日初,字仲升,号逊庵,毗陵(今江苏常州武进县)人,恽寿平父。明崇祯六年(1633年)得副榜贡生,他志向高远,但难展宏图。明亡之际,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僧名明昙,字人华,号古曲阿间叟。自此习文讲学,淡泊余生。著有《见则堂语录》、《不远堂诗文集》等。

景山

景山本为位于紫禁城正北的皇家苑囿名称,在此则为乾隆所设的与南府并行的演戏机构名称。乾隆南巡时,江南优伶的演技使其耳目一新,故特命地方官员选送名伶入宫。大批苏、扬名伶入宫后被安排在景山居住和习艺,以别于由太监组成的“内学”。景山设有外头学、外二学、外三学及其它一些部门,与南府共同承应宫中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