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褶子戴桥梁巾花脸泥人】
故00179450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绿褶子戴桥梁巾花脸泥人,清晚期,高10厘米,宽4.5厘米,厚3.5厘米。
此件泥塑戏人源于京剧《群仙阵》中的人物造型,是京剧中铜锤花脸的扮相之一。身穿绿地花卉戏装,头带官帽,形态逼真,表情丰富,色彩鲜艳,泥塑手法细腻。这件戏曲泥人曾是当年宫廷为小皇帝准备的玩具,小皇帝通过把玩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知识。
此件泥塑戏人源于京剧《群仙阵》中的人物造型,是京剧中铜锤花脸的扮相之一。身穿绿地花卉戏装,头带官帽,形态逼真,表情丰富,色彩鲜艳,泥塑手法细腻。这件戏曲泥人曾是当年宫廷为小皇帝准备的玩具,小皇帝通过把玩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知识。
撰稿人:付超
褶子
中国传统戏装中的一种便服形制。样式颇似道袍,大襟,斜大领右衽,裾左右开,腑下钉缎带系两条。褶子分男女两式,亦可作绣花与素褶子之分。由于扮相不同,褶子可有多种穿式。如绣花褶子又可分武生与小生褶子,武生褶子为两面绣花,扮相为英雄、侠客及纨绔公子等所服用。小生褶子为单面绣花,风格淡雅。素褶子有红、蓝、黑、白、古铜、湖色、香色等。
京剧
京剧: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京剧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次合流:秦徽合流与徽汉合流。徽班自乾隆年间进京后,以唱二黄调为主,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黄、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秦腔班的演员有些加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合作的局面。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汉调的西皮调与二黄调第二次合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京师梨园出现一番新的气象,领班的主要演员由旦角变为生角,剧目以老生为主,唱、做并重。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