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锣
堂锣正面
堂锣反面
【小锣】
故00229251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堂锣,清,径25厘米。
  小锣,以铜铸成,形如圆盘,径约七寸有余,中间凸起。锣内墨印一枚,已漫漶不清,依稀可见“自造真苏钲锣”字样,应为广告商标。又墨书 “杂箱”二字,表明该锣存放于杂箱中,应为当时宫廷戏班管箱人所书写。
  小锣演奏时,左手指支定锣内缘,右手持一薄木片敲击发声。在京剧中,小锣与大锣配合使用,可衬托和强化演员表演动作的效果,也可单独用于配合人物较为随意的上、下场,称为“小锣圆场”。
撰稿人:孙召华
关键词: 漫漶 京剧

漫漶

指碑上文字遭受风吹雨淋或人为破坏之后变得模糊,不可辨识。

京剧

京剧: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京剧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次合流:秦徽合流与徽汉合流。徽班自乾隆年间进京后,以唱二黄调为主,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黄、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秦腔班的演员有些加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合作的局面。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汉调的西皮调与二黄调第二次合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京师梨园出现一番新的气象,领班的主要演员由旦角变为生角,剧目以老生为主,唱、做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