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沧海”琴
“月明沧海”琴正面全形
“月明沧海”琴底面全形
“月明沧海”琴底面琴名
“月明沧海”琴底面池下刻诗
【“月明沧海”琴】
故0016923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月明沧海”琴,明中期,落霞式,通长124.1厘米,隐间116.3厘米,额宽18.7厘米,肩宽21.3厘米,尾宽14.6厘米,厚6.7厘米。清宫旧藏。
  琴为桐木斫成,黑漆上罩朱漆发紫色,瓦灰胎,发大蛇腹断纹。金徽缺一,青白玉轸足,缺轸一,碧玉岳尾,焦尾缺一。
  琴底龙池上方刻行楷“月明沧海”琴名。池下方刻楷书:
  七弦齐鸣月未残,
  潮音乍泛天风寒。
  闻思大士自在观,
  清净道场来珊珊。
  乌皮欲横寻古欢,
  颖师往矣谁复弹。
并“乐天”双龙纹小圆印。

撰稿人:郑珉中

隐间

隐间指古琴琴面从岳山到龙龈的距离,即有效弦长。

落霞式

在明初永乐十一年刊印的《太音大全集》的历代琴式之后,列“有说无样琴”,其中有“落霞·汉武内传,庄女从东方来弹落霞之琴”。康熙三十年刊印的《德音堂琴谱》中,始画出落霞琴式,不分项腰,自头至尾宽窄一致,作大小相似的内收一四连弧形。传世落霞琴,多为明代嘉靖年间制品,其头尾较狭,中间较阔,由头到肩作内收稍短之四连弧,中部作稍长之五连弧,腰下至尾作稍短之三连弧,共作十二连弧形。

蛇腹断

漆器表面出现的断裂,据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记载,漆器断纹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等多种,其中蛇腹断最为常见,其特征为“断纹较长,节节相似,如蛇腹下纹”,故名。

碧玉

碧玉是新疆和阗软玉中的一个品种,软玉主要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等品种。其中碧玉色如菠菜叶,略有透明感,呈油脂或蜡状光泽。由于所含成分不同,颜色和结构均不如其它软玉均一,色彩淡的呈菜色,色彩深的呈墨绿色,还有斑杂的大环斑状。

龙池

位于琴底上方的出音孔称“龙池”。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