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錾花镶碧玺翠珠扁方
【金錾花镶碧玺翠珠扁方】
故00012125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金錾花碧玺翠珠扁方,长31.1厘米,宽4.2厘米,厚0.4厘米。
  扁方金质,单面饰纹。正面在錾刻的席纹地上用翠和碧玺嵌成相间的花与蝴蝶,寓意花耋绵绵。上下边沿分别錾饰梅花纹和绳纹。扁方头部两侧各镶1颗珍珠,正中嵌饰1只翠蝠,其下有“粤东新长兴足金”戳记。
  扁方是清代后宫中流行的发饰,其数量与材质繁多。此件为扁方中的精品。
撰稿人:赵桂玲

錾花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碧玺

宝石名。据传源于波斯语“披及札基”的谐音,所以古时又称披耶西、碧霞玺、碧霞玭、碧霞希及碧洗等,即今日的“电气石”宝石。古籍记载碧玺产于缅甸,现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的伟晶岩中均产有各色碧玺,其中以新疆阿勒泰所产碧玺最为著名。

扁方

清代贵族妇女插发用的头饰。宫廷中所用扁方多为玉制,也有珊瑚、翡翠、金镶玉和玉嵌宝石等制品。

錾刻

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

绳纹

也称绳纹。是由两条、四条或更多的线条扭结成绳索状的纹饰。

足金

金器含金量有多寡之别,足金原指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成色。这里指生产和出售的金制品上成色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