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立人
玉立人
玉立人背面
【玉立人】
新00201475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玉立人,高9.6厘米,肩宽2.3厘米,厚0.8厘米。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
  玉料因受沁呈鸡骨白色。玉人作立状,方头,以阴线方格纹刻划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须,两耳垂处各有一圆形钻孔。双臂贴胸而抱,十指分开,腕部有阴刻衣纹。束腰上雕出斜纹带饰。双腿间有缝隙,雕出脚趾。
  此玉人比例匀称,雕刻刀法简练,展示出古人部分服饰的简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区史前时期匠人们的雕刻技能。凌家滩文化,1987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晚于同一地域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而应早于良渚文化,与同一地区的薛家岗文化相当,是中国早期玉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撰稿人:杨捷

鸡骨白

玉器长年埋于地下,受外界有害物质沁蚀后仍带少许光泽,色如水煮之鸡骨,故俗称鸡骨白。又因似石灰之色,也称石灰古。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束腰

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

长江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流至上海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因江上风帆及众多名胜古迹点缀其间,故有“历史画廊”之称,为诗人和画家们常用的创作题材。

良渚文化

因最初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发展和继续,距今约四五千年。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出土玉器内容极其丰富,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其雕刻之精和出土量之大都是空前的,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展现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曙光。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得名,时间约在公元前5000-3300年,分早晚两期。其早期与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有联系,晚期前后阶段分别受马家浜文化马家浜类型和崧泽文化影响。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存在过灿烂古老的原始文化。

马家浜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遗址得名,时间约在公元前5000-4000年。其为农业生活,石器磨制精致,墓葬随葬品多为陶器,另有玉玦、玉环、玉镯等装饰品。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交互影响,其后续是崧泽文化。

薛家岗文化

薛家岗遗址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城南7.5km处,1979-1980年先后三次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陶器、石器和玉器等文化遗物一千余件,内容丰富,并有墓藏、灰坑以及房基遗迹。其地层关系清楚,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分为四期:一、四期遗存实物资料很少;二、三期出土遗物十分丰富,器物特征较为典型,既有一定的分布地域,又有显著的地方特征,且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据此,其二、三期被称为薛家岗文化,时间约在公元前3200-3000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