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镂雕谷纹“长乐”璧
玉“长乐”谷纹璧
玉“长乐”谷纹璧拓片
【玉镂雕谷纹“长乐”璧】  
故00095732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玉镂雕谷纹“长乐”璧,东汉,通高18.6厘米,外径12.5厘米,孔径2.6厘米,厚0.5厘米。
  玉璧呈青绿色,为和阗玉,有红紫色沁斑。体扁圆形,上部有出廓,两面纹饰完全相同。璧两面雕谷粒纹,内外缘各饰凸弦纹一周。出廓部分正中镂刻“长乐”二字,字体圆润浑厚。字两侧对称透雕独角螭龙,两螭龙嘴部分别吻“长”字的两侧,以阴线饰龙身和身上之勾云纹,螭龙躯体翻卷有致,身下饰卷云纹。璧的外圈边侧以阴文篆刻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
  長樂號鐫宮,炎劉氣蔚虹。
  如宜子孫式,可匹夏商周。
  傳著妒必有,鴙平恨莫窮。
  郅傳禁中語,曰勇異當熊。
  末镌“古香”、“太璞”二印。
  汉代玉璧的纹饰、造型和风格突破了以往的传统,采用浮雕、透雕、阴刻等工艺以及在圆形璧外出廓透雕等新雕琢法,增强了玉璧的装饰效果和立体感。
撰稿人:杨捷

镂雕

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

谷纹

玉器纹样之一,即以减地法在玉器表面打磨出类似谷粒的纹样。

玉璧

古玉器名。扁圆形,正中有孔。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用作礼天或以之显示身份。祭祀时作为祭天、祭星的祭器,稍小的玉璧可作为佩饰,还可放在墓中作辟邪和防尸腐用。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型比较简单。到春秋战国时,玉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面纹等雕饰。汉代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更加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璧不多见,在明、清时则又兴盛起来,并出现大量仿古制品,也有用琉璃制者。

沁斑

玉器长埋地下,受周围酸、碱等物质的浸蚀,日积月累,形成蚀斑,称为浸色或沁斑。

出廓

即在玉璧的孔内或外侧镂雕出龙凤纹样。战国时期始见镂雕玉璧,汉时极为流行。汉代有些玉璧在一侧还出现凸起的镂雕装饰,其高度有时超过璧的直径,称“出廓”璧。出廓部位一般雕作螭龙对拱形,有些螭龙间还有“益寿”、“长乐”、“宜子孙”等字样,因此又有人称之为“拱璧”。清代宫廷大量仿制汉代作品,制造了许多镂雕出廓璧,只是尺寸略小于汉代。

弦纹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透雕

雕刻技法之一。一种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单面雕、双面雕之分。另一种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常用于民间床、窗、梁、护板的雕刻中。

阴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凹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白色,因而又称为白文。

乾隆皇帝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