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鸮形佩
【玉鸮形佩】
新00116124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高2.5厘米、宽4.6厘米、厚0.4厘米,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青绿色玉料,器身有土褐色沁斑。玉鸮呈展翅状,正面琢出头和尖嘴,双翅与尾部有数道较粗的阴刻线表示羽纹。背面虽光素无纹,但有实心钻对穿的隧孔,上部对穿后,中间穿鼻残断,又从下面重新打一隧孔,孔内残留有一圈圈的钻孔痕和磨损痕,由此看出这件玉鸮当时曾长期佩戴。这件玉鸮造型与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墓地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鸮相似,可证为红山文化玉器
撰稿人:徐琳

红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距今五千年左右,因1935年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而得名。红山文化居民定居生活,进行农耕生产及畜牧、狩猎等活动。已出土的玉器有十几个品种,造型多为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或作为神灵的动物。其形象古朴浑厚,注重造型的神奇而不讲究图纹的华丽,具有北方民族文化质朴豪放的风格。

沁斑

玉器长埋地下,受周围酸、碱等物质的浸蚀,日积月累,形成蚀斑,称为浸色或沁斑。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隧孔

在玉器上钻通的较长的孔洞。一种为直通式,主要用以穿绳系挂器件。一种为两孔在同一平面,两孔之间有孔洞弯曲相通,主要用以穿过绳、丝,将玉器缝缀于布。其位置隐蔽于器件背面,又称“象鼻孔”、“蚁鼻孔”。

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北方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一个重要的考古文化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距今约6500—5000年。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出现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东北地区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红山文化及其出土玉器逐渐得以确定。而对辽宁牛河梁地区所进行的考古发掘,更凸显了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性。
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公认的已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不过数百件,与其他拥有玉器的诸史前文化相比,数量并不多,但其高等级墓葬“惟玉为葬”的特点,显示了玉器在红山时期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