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兽面纹剑格
【青玉兽面纹剑格】
故00225043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青玉兽面纹剑格,汉,高4.4厘米,宽6.8厘米,厚2.4厘米。
  玉为青色,局部有褐色。器形中间厚,两端薄,两侧面为菱形,中部一椭圆形穿孔。两面采用剔地阳雕技法饰兽面纹及勾云纹。
  这种玉剑格在战国至汉代较为流行,使用时将其套在剑锋与剑柄之间的位置,用于挡隔。
撰稿人:赵桂玲
关键词: 剑格 兽面纹

剑格

位于剑柄与剑锋间,作挡隔,用以护手。一般为铜质,在玉具剑上则以玉为之,有很强的装饰作用。流行于汉代,宋、元后出现了片状作品,装饰性更加明显。对于剑格,古人有许多称谓,或曰“珥”,或曰“璋”,或曰“琫”,“剑格”是今人据其所处的位置而给的名称。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