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兰亭修禊山子
青玉兰亭修禊山子
青玉兰亭修禊山子
【青玉兰亭修禊山子】
故00096150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青玉兰亭修禊山子,清乾隆,高11.6厘米  宽31.5厘米  厚7.8厘米。
  青玉带黄褐色沁。整体作背山临水的一片狭长山间台地,三松居中挺立,松下小亭中一老者凭栏而坐。左侧岩壁上镌刻楷书“兰亭”二字。亭下有苍竹数丛,小炉上置水罐,一童子正持扇生火备茶。这组画面往右又是另一幅场景。一人居中抚琴,其周四人或坐或立聆听。近前一童子趴于水边岩石上,手持一物拨弄水上漂流之物。再往右,二人并肩而立,其一似持笔在山石上题咏,右侧一童子捧砚侍立。亭子左侧也分三个场景。石壁下二人持书相对而坐,作探讨状。其左又有二人各自临溪抚膝盘坐。其中一人似正呼唤童子取酒。近景临溪二童正备酒回望呼唤者。场景的营造错落有致,情趣各具,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构图颇具匠心。山子背面镌刻乾隆帝丁卯(乾隆十二年,即1747年)嘉平月既望御临《兰亭序》,文后署“太”、“王卜”二印。大片的黄褐色沁斑渲染出一派秋意。
  玉器表面琢碾带有叙事性和图画性装饰图案的做法,始于宋代。明代玉图画更为盛行,多将山水、人物、花鸟、典故、诗文意境移植到玉质器皿的表面作通景式的表达,但这种表现多是平面的。玉山子作为室内陈设之一,在清代十分流行,既有硕大无朋重达万斤的大禹治水图山子,也有精巧雅致可收纳于百事件中者,大小适中的案头陈设山子更是不胜枚举。玉山子多取材绘画、诗文、历史故事,精心布局,立体展示,有的更镌刻诗文、印章,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极富文人雅趣的三维雕刻艺术。

山子

山子是一种以山石为主体的立体景观,主要流行于明、清,以竹、木、牙、石、玉等材质制成,宋代的作品目前发现的很少。

兰亭修禊

“兰亭修禊”是指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三月初三日,诗文书法俱善的王羲之与当时的贵庶名流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的兰亭相聚,行古时袚禊之礼,即借助溪水的流动,使酒觞顺势而下,觞至人前,必须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觞。聚会后,将众人的诗作集于一处,王羲之援笔写下艺术性与思想性俱佳的、脍炙人口的《兰亭序》。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兰亭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法遒媚劲健,精美绝伦,为历代楷模。

沁斑

玉器长埋地下,受周围酸、碱等物质的浸蚀,日积月累,形成蚀斑,称为浸色或沁斑。

渲染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