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王羲之爱鹅勒
白玉王羲之爱鹅勒
白玉王羲之爱鹅勒
【白玉王羲之爱鹅勒】
新00046208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白玉王羲之爱鹅勒,清,高2.9厘米,直径1.6厘米。

白玉莹白光润,中穿孔。表面以两棵树为界布置山石、抚栏作为背景,一侧树下站立著长衫长须老者,高抬右手招呼前方奔跑的小童。小童在另一侧树下,怀中抱鹅,似因听到老者的呼喊而回头,但并未因此驻足。两树间留白处镌刻直行行书“羲之爱鹅”四字点题。图、纹均浅浮雕

清代将中间穿孔的圆柱形、方柱形或三棱柱形小玉器称勒子、勒或玏,多用作佩饰或坠饰。


关键词: 王羲之 浮雕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