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镂雕双龙首佩】
新00201489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玉镂雕双龙首佩,战国晚期,长13.5厘米,高7厘米,厚0.3厘米。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晚期墓葬出土。
佩青玉制,有色变沁斑,薄片状,整体呈“弓”字形。佩以中线为对称轴,对接双龙,两端雕龙回首仰视,唇吻部位卷曲夸张。龙身短而宽,饰凸起的谷纹,谷纹以短阴线勾连。佩中部廓外上、下镂雕云纹,上部及两下角都有镂雕的孔洞,可穿绳。
这件玉佩为成组玉佩中部的中心玉件。这类带有前肢的半身龙玉佩在战国玉佩中非常罕见。
佩青玉制,有色变沁斑,薄片状,整体呈“弓”字形。佩以中线为对称轴,对接双龙,两端雕龙回首仰视,唇吻部位卷曲夸张。龙身短而宽,饰凸起的谷纹,谷纹以短阴线勾连。佩中部廓外上、下镂雕云纹,上部及两下角都有镂雕的孔洞,可穿绳。
这件玉佩为成组玉佩中部的中心玉件。这类带有前肢的半身龙玉佩在战国玉佩中非常罕见。
撰稿人:张广文
镂雕
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
沁斑
玉器长埋地下,受周围酸、碱等物质的浸蚀,日积月累,形成蚀斑,称为浸色或沁斑。
“弓”
这里说的“弓”为旧时丈量地亩的器具和计算单位。一弓合1.6米,三百六十弓为一里,二百四十方弓为一亩。
谷纹
玉器纹样之一,即以减地法在玉器表面打磨出类似谷粒的纹样。
玉佩
用于人身服饰的玉件。《说文》释佩:“大带佩也,从人、从凡、从巾,佩必有巾”,是对玉佩使用情况的解释。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人身饰玉,一直延续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玉佩的表现内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