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镂雕螭龙合璧
【玉镂雕螭龙合璧】
故00226084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直径11.1厘米、厚0.4厘米。
  白玉质,玉中有糖色,玉质润泽且抛光较好,有玻璃光。玉璧周圈饰谷纹,谷纹颗粒饱满。璧内镂雕龙纹,龙张口,斧形下颚,杏眼出梢上钩,脖颈处有穿贝形纹。龙身扭曲呈S形,只见三爪,前爪前伸上举,后两爪紧抓内璧沿,绞丝尾上翘外勾。龙形整体感觉威猛有力,极富动感和韵律。
  此物被一切为二,反面纹饰同正面,但还残留有胶的痕迹。因是清宫旧藏之物,推测可能曾被嵌贴于家具或其它物件上,为镶嵌需要,切割为二。目前故宫还有大量嵌于家具上的玉器。
撰稿人:徐琳

抛光

玻璃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即在器物制成后,将其表面磨平、磨光,显现出玻璃质的内蕴光泽。抛光的精与粗直接影响器物的艺术水平,因此至关重要。

玉璧

古玉器名。扁圆形,正中有孔。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用作礼天或以之显示身份。祭祀时作为祭天、祭星的祭器,稍小的玉璧可作为佩饰,还可放在墓中作辟邪和防尸腐用。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型比较简单。到春秋战国时,玉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面纹等雕饰。汉代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更加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璧不多见,在明、清时则又兴盛起来,并出现大量仿古制品,也有用琉璃制者。

谷纹

玉器纹样之一,即以减地法在玉器表面打磨出类似谷粒的纹样。

镂雕

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