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
大禹治水图玉山
大禹治水图玉山-另面
大禹治水图玉山-另面
【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
故00199323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清乾隆,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kg。
  玉山用料产自我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致密坚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阴刻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
  此玉山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后由乾隆帝钦定,安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内,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撰稿人:徐启宪

山子

山子是一种以山石为主体的立体景观,主要流行于明、清,以竹、木、牙、石、玉等材质制成,宋代的作品目前发现的很少。

夏禹

传说中我国原始社会中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姓姒,名文命。原为夏后氏部落首领,因治洪水有功,承舜禅位。

夏禹治水

夏禹,名曰文命。传说尧舜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人民受难。禹之父鲧受命治水,9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而被杀。禹再受命治水,接受了其父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浚方法,开山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受到人民尊敬。舜让位于禹。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数千年而不衰。

阴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凹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白色,因而又称为白文。

五福五代堂

景福宫堂内所悬乾隆御笔匾。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因得玄孙,一堂五世,而书此匾悬于景福宫内。此后复书“五福五代堂”悬于避暑山庄勤政殿之后殿。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青玉质,交龙纽。乾隆帝宝玺。乾隆丙申年(1776年),重修宁寿宫之景福宫,制《五福颂》书屏。甲辰年(1784年),乾隆帝喜得玄孙,一堂五代,因即景福宫增书“五福五代堂”之匾,为文以记,并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以志亘古稀有之事。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乾隆皇帝

八徵耄念之宝

青玉质,交龙纽。乾隆帝宝玺。此玺刻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圣寿之时,为刻制此玺,乾隆帝曾作《八徵耄念之宝记》。

盐政

指管理监督官盐发卖、盐引批验、盐课征收、私盐查禁等事务的官员。

两淮盐政

清制,地方盐政由总督或巡抚兼管。有盐务之地,专设都转盐运司或盐法道具体办理。两淮盐政管辖淮北、淮南盐政。雍正九年(1731年)始由两江总督兼行总理两淮盐务。

钦定

凡皇帝亲自裁定的事项为钦定。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贾全

贾全,生卒年、字、号、籍贯均不详。清乾隆时供奉内廷,工画人物。

如意馆

为宫中画师作画之处。原属造办处,郎世宁、艾启蒙等西洋画家都曾供职于此。同治年间迁至乾东五所之头所,仍隶属造办处,设画工,多为苏州人。所画有卷、轴、册页、贴落等,并设玉匠、刻字匠等。现建筑完好。

宁寿宫

乐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