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
孙过庭书谱(册页1)
孙过庭书谱(册页2)
孙过庭书谱(册页3)
孙过庭书谱(册页4)
孙过庭书谱(册页5)
孙过庭书谱(册页6)
孙过庭书谱(册页7)
孙过庭书谱(册页8)
孙过庭书谱(册页9)
孙过庭书谱(册页10)
孙过庭书谱(册页11)
孙过庭书谱(册页12)
孙过庭书谱(册页13)
孙过庭书谱(册页14)
孙过庭书谱(册页15)
孙过庭书谱(册页16)
孙过庭书谱(册页17)
【孙过庭书谱】
新00045725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30.9×35厘米。
  宋拓本。
  法度严密,儁拔刚断,气息高古,于秀逸中寓古劲,存王羲之十七帖之遗风。

  《故宫珍品文物档案》鉴定意见:
  宋元祐二年薛氏所刻,是原石在未断以前拓本,世所稀有。珍品甲。

  《欧斋藏碑帖目录》著录:
  宋拓孙过庭书谱
  王志修跋。蒋锡韩朱笔释文。甲戌自跋及题诗。廿七开。跋四开。一册。购价五百元。
撰稿人:秦明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十七帖

晋王羲之所书信札。因第一帖以“十七”二字开始,故名。凡二十七帖,(一作二十九帖),134行,1160字,其中楷书4行20字。据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好右军(王羲之)书,搜集王书达三千纸,以一丈二尺为一卷,此帖即其中之一。其书疏放妍妙,气象超然,乃书中之龙,历来被奉为草书圭臬。今有刻本传世。

孙过庭

孙过庭,字虔礼,富阳(今浙江) 人,一说江苏人。官率府录事参军,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工正、行、草书,对后世书坛影响颇大。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唐初,其代表作《书谱》完成于垂拱年间(685--6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