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恩寺圣教序》亦称《雁塔圣教序》,唐永徽四年(653年)立石。唐太宗李世民撰,褚遂良书。用笔方圆兼备,掺以隶法,偶有行书用笔,笔画变化自然,瘦劲飘逸,结体气势飞动,舒展自如,错落有致。
《欧斋石墨题跋》记载:
慈恩寺圣教序
又明拓本。一册。癸酉自跋并署签。
《欧斋石墨题跋》记载:
慈恩寺圣教序 永徽四年(653年)。褚遂良书。明拓本。一册。
又明拓本。一册。癸酉自跋并署签。
前碑建于永徽四年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后碑建于同年十二月戊寅朔十日丁亥,相去不及两月,而碑尾结衔,一书中书令,一书尚书右仆射上柱国河南郡开国公,前贤多以为疑。王弇州直谓前碑之结衔出后人附益。王虚舟则以为前碑以十月书衔称中书令,后碑以十二月书衔改称尚书右仆射,意其代张行成为尚书右仆射在十月后,而史不及详。虚舟之说,近似而实亦非也。按《唐书·太宗本纪》,公拜中书令在贞观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崩,公预末命。高宗即位,始赐爵河南县公。永徽元年进封郡公,寻坐事出为同州刺史。三年征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四年代张行成为尚书右仆射,依旧知政事。后碑大书结衔,正今官也。至前碑书中书令,乃太宗朝所授之官,故于书太宗序则署之,而不称郡封。公之追恋先朝,敬崇新命,意固有在,此岂后人附益者之所知耶?且按新旧《唐书·高宗本纪》,公之代张行成为右仆射,皆在永徽四年九月甲戌,讵有十月后之说?公之再诏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在永徽三年正月己巳,时长孙无忌检校中书令,高季辅兼中书令,其年三月辛巳,以中书侍郎柳奭守中书令,盖以季辅之在告也。及公为右仆射,其年十一月丁巳,奭复正除为中书令,十二月庚子高季辅薨,翌年六月癸亥柳奭罢,至永徽六年,乃以来济崔敦礼并为中书令,盖此两载之中中书令未尝阙员,公亦无由为之。又按初唐之制,吏部尚书班在侍中中书令上,皆正三品。历考自武德迄于龙朔改官,惟杨恭仁以吏部尚书兼中书令,杨师道以吏部尚书摄中书令,俱不解本官。就使公再为之,亦当如二杨之例,不应如前碑之所署也。至李义府再起,乃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右相则在龙朔改官之后,虽为中书令旧职,其权位实与永徽间之仆射知政事者相埒,非复曩日之中书令矣。因辨正虚舟之说,故并及之。癸酉七月书于欧斋,时年五十有二。翼盦
慈恩圣教,相传序中“圣教缺而复全”之“圣”字完好者为宋拓本,予则未之见也。往年见赵声伯舍人一本,“圣”字已损,仅未剜成“望”字耳。与此正在伯仲间。然“举威灵而无上”之“灵”字,右上角之回笔似尚不如此之整洁,是此本犹在赵本之先可知矣。赵本仅前碑,舍人在时,珍如拱璧,毕生模仿,不涉他体,其好之之专笃,为不可及。没后藏帖星散,予收得其伊阙佛龛,亦明拓本之佳者也。
唐太宗
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代君主, 627至649年在位,在位期间国力强盛。
李世民
李世民(599—649年),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鼓动李渊起兵反隋,曾平定窦建德、刘黑闼、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李渊称帝,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其兄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即帝位。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府兵制,开创“贞观之治”,为李唐王朝奠定了基石。
尚书
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
本纪
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清内府将各朝帝王的《本纪》单独缮写成帙,列架陈设,有彰显和敬承之意。
辛巳
古代的干支记日法。以十个天干字和十二个地支字相配,用以记日。
丁巳
占卜日期。殷人记日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六十干支一轮回。本版第二句卜辞省略了占卜日期。
崔敦礼
崔敦礼(生卒年不详),字安上。祖先为山东博陵人,后徙雍州咸阳。颇涉文史。重节义。唐贞观元年(627年)擢拜中书舍人,迁兵部侍郎,频使突厥。贞观二十年(646年)征为兵部尚书,又奉诏安抚回纥、铁勒部落。显庆元年(656年)拜太子少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去世,年61岁。高宗举哀于东云龙门,赐东园秘器,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硕,谥曰“昭”。《旧唐书》卷八十一,《新唐书》卷一百零六有传。
武德
唐朝高祖李渊即位后所使用的年号,也是唐朝第一个年号,共九年,始于公元618年,止于公元6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