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封面)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1)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2)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3)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4)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5)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6)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7)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8)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9)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10)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11)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12)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13)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14)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15)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16)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17)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18)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19)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20)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21)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22)
九成宫醴泉铭(册页23)
【九成宫醴泉铭】
新00046618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33.2×36.4厘米。
  明拓本。“虽休弗休”之“弗”字未剜成“勿”字,“永保贞吉”之“保”字“亻”旁未剜。
  《欧斋藏碑帖目录》著录:
  九成宫醴泉铭
  又 明拓麟游未凿本。松麟馆旧藏。王弘嘉录王弇州跋。癸酉自跋。三十二开。一册。
  《欧斋石墨题跋》记载:
  又 明拓麟游未凿本,松麟馆旧藏。王弘嘉录王弇州跋。癸酉自跋并署签。一册。
  此世所谓麟游未凿本也,在今日已不可多得。杨大瓢《铁函斋书跋》历举醴泉刻本,以麟游本殿其末,而谓原刻不与焉,此实臆说。麟游即唐九成宫旧址所在,原石今尚存,惟细瘦枯瘠,无复本来面目矣。所谓未凿者,乃指原石已损处未为明季俗吏补凿者而言,非谓原石自来未经开凿者也。予所藏北宋初拓本,字体浑厚,界格犹存,乃真未凿者,数十年所见仅此一本。此外,有肥本,有瘦本,肥者近拙,瘦者近媚,皆屡经磨治,寖失其真。昔人云兰亭难辨,九成亦何独不然?此杨大瓢“原刻不与”之说所由来也。又有谓榷场本为翻本者,此说亦未尽。盖天水南渡,此碑旋隔异域,凡北人拓以货诸南人者,皆谓榷场本,其中固不免有翻刻,要亦未尝无原石也。此本字形虽瘦,然风神奕奕,不减当年,盖自宋元以来,磨治之迹至此又归平漫,故本真渐露,譬之美人迟暮,涂泽尽祛,而秀骨天成,终不可掩耳。王弘嘉录弇州跋,小楷极有风致。弘嘉字玉质,山史昆弟行。尝见华阴华山碑有其补书赵子函跋,精谨妍妙,与此一同,后题“己亥中秋后三日余四十七岁,用方于鲁墨”。盖前此五年,则书此跋时年五十二,余今年亦五十二,适又书此碑之后,何其巧也!抑其中果有夙因也。癸酉秋七夕前一日,翼盦用乾隆御墨书。
撰稿人:秦明
关键词: 九成宫 方于鲁 七夕

九成宫

九成宫是唐代的著名宫殿,在今陕西麟游县西。本为隋代仁寿宫,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重修,为皇家避暑之所,因山有九重而改名为九成宫,现遗址已不存。

方于鲁

方于鲁(1541-1608),初名大滶,字建元,徽州歙县人,明代万历年间著名制墨家。早年从程君房学制墨,得其制墨真谛,始于徽州独立经营墨业。曾以“于鲁”铭款墨,进献朝廷,博得皇帝赞赏,遂更“于鲁”为名。著有《方于鲁墨谱》(分列国宝、列国华、列博古、列博物、列法宝、列鸿宝六卷),取象立义,收录自制墨六品,计385式。 方氏制墨,多用油烟,配以各种名贵药料,墨质纯净,光洁细腻,被世人视为珍品。

七夕

旧称农历七月七日晚为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二星在鹊桥相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