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仁寺碑
昭仁寺碑(封面)
昭仁寺碑(册页1)
昭仁寺碑(册页2)
昭仁寺碑(册页3)
昭仁寺碑(册页4)
昭仁寺碑(册页5)
昭仁寺碑(册页6)
昭仁寺碑(册页7)
昭仁寺碑(册页8)
昭仁寺碑(册页9)
昭仁寺碑(册页10)
昭仁寺碑(册页11)
昭仁寺碑(册页12)
昭仁寺碑(册页13)
昭仁寺碑(册页14)
昭仁寺碑(册页15)
昭仁寺碑(册页16)
昭仁寺碑(册页17)
昭仁寺碑(册页18)
昭仁寺碑(册页19)
昭仁寺碑(册页20)
昭仁寺碑(册页21)
昭仁寺碑(册页22)
昭仁寺碑(册页23)
昭仁寺碑(册页24)
昭仁寺碑(册页25)
昭仁寺碑(册页26)
昭仁寺碑(册页27)
昭仁寺碑(册页28)
昭仁寺碑(册页29)
昭仁寺碑(册页30)
昭仁寺碑(册页31)
昭仁寺碑(册页32)
昭仁寺碑(册页33)
昭仁寺碑(册页34)
昭仁寺碑(册页35)
昭仁寺碑(册页36)
昭仁寺碑(册页37)
昭仁寺碑(册页38)
昭仁寺碑(册页39)
昭仁寺碑(册页40)
昭仁寺碑(册页41)
昭仁寺碑(册页42)
【昭仁寺碑】
新00045769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29.8×35.2厘米。
  明拓本。“天地于九皇”之“皇”字,“王”部已成“田”状。朱翼盦及家属捐赠。石现存陕西长武昭仁寺。
  唐贞观四年(630年)。朱子奢撰,传为虞世南书。劲秀俊逸,结体严密。
  《欧斋藏碑帖目录》著录:
  昭仁寺碑
  贞观四年。明拓本。梁章钜跋。辛未自跋。四十一开。一册。辛未端阳购于富华阁。连同道德经一百六十元。
  《欧斋石墨题跋》记载:
  昭仁寺碑 贞观四年(630年)。明拓本。梁章钜跋。辛未自跋。一册。
  是碑《金石略》定为虞永兴书,可谓千古卓识。古人书法面目不同,此刻之与庙堂,犹之孟法师碑之于慈恩圣教也,具眼者自能辨之。今之陕本庙堂,愚谓正不及此,王知敬、李药师更无论矣!此为旧拓佳本,较近年所拓,其精彩处自不可掩,而近拓笔画坏者,此皆不坏,碑石极坚致,盖非数百年无此差别,其为明代毡蜡无疑。赵子函《石墨镌华》云:“庙堂碑经五代重勒,此犹是伯施真迹。”所言实先获我心。而王虚舟则谓:“此书虽似永兴,然庙堂丰逸,此则瘦劲,面目虽似,神骨则殊。”此正兴予说相反。且既有丰逸瘦劲之分,则是面目不似也,又何有于神骨乎?惟云“正使永兴执笔,亦未必有过。”尚是持平之论。辛未二月二十七日翼厂。
  是碑与龙藏寺极相似,然不见旧本,则无以知其唯妙唯肖也。碑字至今尚完整,而风神尽矣。欧斋,壬申八月二十九日。
  碑估相传,“辨天地于九皇”之“皇”字下半石花未与“王”字左右相连成“田”字者,即明嘉靖以前拓本,碑后无嘉靖题字。此“王”字仅左方为石花所侵,右方石花极微,自是明拓早本之证。欧斋,壬申八月二十九日。
撰稿人:秦明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精书法,为唐太宗的书法导师。擅真、行体,亲承智永传授,继承二王传统。真书体方笔圆,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行书遒媚不凡,筋力稍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家”。

梁章钜

梁章钜(1775-1849年),字茞林,号退庵,福建长乐人。进士出身,官至江苏巡抚。工书,书兼欧、董,其小行楷笔意劲秀。富收藏。著有《藤花吟馆诗抄》等书。

王知敬

王知敬(生卒年不详),唐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武后时为麟台少监。曾官太子家令,又称王家令。工行草书,尤善署书。唐李嗣真《书后品》列知敬书为中品。传世主要书迹有《李靖碑》、《金刚经碑》等。

毡蜡

古人以毛毡擦墨,在纸上传拓石碑、刻帖或古器物上的文字。又在拓好的纸上涂蜡,以使墨色光亮,不易脱落。故以“毡蜡”作为拓本的别称,亦作“毡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