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见老子画像
孔子见老子画象
孔子见老子画象
孔子见老子画象
【孔子见老子画像】
新00150554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纵:38厘米,横:165厘米。
  此为清拓本。黄易刻跋。
  该石描绘了鲁昭公与孔子同车适周,向老子问礼的历史故事。此《孔子见老子画像》系武氏祠画像石之一。石原在山东嘉祥紫云山,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黄易访得移至济宁州学。此石出土较早,且有榜题,堪称诸多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石现藏山东济宁博物馆汉碑室。
  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
撰稿人:秦明
关键词: 黄易 孔子 老子 蓬莱

黄易

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他的绘画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作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学生,他经过努力学习与刻苦钻研,并广泛借鉴书法、碑刻中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加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地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终年59岁。著有《丁黄印谱》、《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之祖。初仕于鲁,为司寇,摄行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四方。归鲁,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

老子

即老聃(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战国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

蓬莱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之一,遍地生长着奇花异草,珍禽怪兽出没其间,还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岛上的房屋都是用黄金白银建成的,光彩夺目。渤海之滨的山东省蓬莱,海面上有时会出现因光线折射而形成的“海市蜃楼”奇景,可能就是古人以为的仙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