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册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一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二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三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四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五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六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七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八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九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十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十一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十二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十三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十四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十五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十六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十七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十八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十九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二十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二十一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二十二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二十三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二十四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二十五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二十六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二十七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之二十八
【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册】
新00045734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单帖,南朝陈、隋年间僧人智永书。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薛嗣昌摹刻于陕西西安,俗称“关中本”。凡8石,每石27行。正、草书各一行间书,每行12字。原石存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真迹在唐代已很少,至宋代更难见到。流传至今较为可靠的本子主要有3种:一是唐代流传日本的墨迹本;二是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薛嗣昌刻本;三是南宋《群玉堂帖》40行残本。这三种本子的书体风格较为一致。
  故宫所藏拓本系宋拓,共27开,每半开尺寸纵23.8厘米,横11.5厘米。字口清晰,笔画较明拓肥润。唐兰先生曾予鉴定。有题签三:朱翼盫书二、王铎书一。后附页有题跋一,朱翼盫书。钤 “王镛之印”、“古癖生”、“蕉林收藏”、“柳芝堂珍玩图书记”4印。拓本浓墨扑拓,白麻纸挖镶剪方裱。纸墨淳古,开卷生香。装璜精美,淡色织锦面,外镶楠木边框,风格典雅高贵。存薛氏大观年刻跋后的小楷“姪方纲摹”、“李寿永、寿明刊”两行款字。这些字在较晚的拓本中已不全。拓本原为朱翼盫先生收藏,后捐故宫博物院。 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其真书圆劲古雅,草写丰美匀适。苏轼《东坡题跋》曰:“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该刻在明郭宗昌《金石史》,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王昶《金石萃编》、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杨震方《碑帖叙录》等书中著录。
撰稿人:尹一梅

智永

智永(生卒年不详),名法极,会稽(浙江绍兴)人。南朝陈、隋年间僧人,因居永欣寺,人称“永禅师”。俗姓王,是王羲之第7世孙。其书能承祖法,精勤于技,造诣深厚,草、楷皆工。相传其于永欣潜研书法三十年,书《千字文》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他习字用过的废笔积满了五大竹簏。因求书者甚众,所居门槛被踏穿,以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其书体法度谨严,笔力精到,对后世影响很大。唐虞世南得其传授。唐张怀瓘《书断》列智永章草、草书入妙品,隶书(正书)入能品,云:“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宣和书谱》卷十七谓御府藏其书迹有草书《常侍帖》、《参军帖》、《故旧帖》、《至通法师帖》、《春雨帖》、《千文》,真书《月仪》、《献岁帖》等。传世墨迹有《真草千字文》。

《群玉堂帖》

《群玉堂帖》是汇帖,为历代名家书。初名《阅古堂帖》。宋韩侂胄以家藏名迹命其客向若水摹勒,共10卷。韩氏诛死后,此石没入内府,改名《群玉堂帖》。其帖摹刻精良,纸墨均妙。现完本不存,仅有数残本流传于世。

王铎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嵩樵、烟潭渔叟、痴仙道人等,孟津(今洛阳孟津县)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工诗文,能绘画。书法师钟繇、二王、颜真卿、米芾,尤得力于《淳化阁帖》,既浸淫于古法又有所创新。其书诸体悉备,最擅行、草书,笔法纵逸流畅,风格雄健险峻,是清初书法大家。刻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清史稿》有传。

楠木

楠木产自我国四川、云南、广西、湖北、湖南等地,为常绿乔木,高十余丈,叶为长椭圆形。传说这种木材水不能浸,蚁不能穴,南方人多用作棺木或牌匾。楠木美观,但不如硬木华丽。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返,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雅健,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书法,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工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并提倡“士夫画”,强调诗画一律,为古代文人画先驱。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装),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王昶

王昶(1725—1806年),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学者。乾隆年进士,官至邢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学,收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石刻拓本一千五百余种,编为《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能诗词、古文。

郭宗昌

郭宗昌(?--1652年),陕西华州人,字允伯,一字胤伯,号委宛先生。清初隐居不仕,自构沚园于白涯湖上,柱础栏砌书刻款识铭赞。善鉴金石、书画,撰《金石史》、《松谈阁印史》,后者未见传本。

孙承泽

孙承泽(1592—1676年),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明崇祯进士,官给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四川防御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鉴别书画,其常用鉴藏印记有“孙承泽印”、“退谷老人”、“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长宜子孙”等。著有《庚子销夏记》八卷,为其所藏书画的著录书。此书所录以题跋为详,间有议论与考证,鉴裁精审,评论独到,为学者所重。另有《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等多种著述传世。其常用鉴藏印记有“孙承泽印”、“退谷老人”、“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长宜子孙”等。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年时参加“复社”的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入清不仕,改名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著作。

《庚子销夏记》

清代孙承泽撰,著录其家藏书画和石刻以及所见他人收藏的书画,共 8卷,成书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