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拓三国范式碑
范式碑封面
范式碑帖页之一
范式碑帖页之二
范式碑帖页之三
范式碑帖页之四
范式碑帖页之五
范式碑帖页之六
范式碑帖页之七
范式碑帖页之八
范式碑帖页之九
范式碑帖页之十
范式碑帖页之十一
范式碑帖页之十二
范式碑帖页之十三
范式碑帖页之十四
范式碑帖页之十五
范式碑帖页之十六
范式碑帖页之十七
范式碑帖页之十八
范式碑帖页之十九
范式碑帖页之二十
范式碑帖页之二十一
范式碑帖页之二十二
范式碑帖页之二十三
范式碑帖页之二十四
范式碑帖页之二十五
范式碑帖页之二十六
【宋拓三国范式碑】
新00046690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范式碑》,全称《庐江太守范式碑》,又称《范巨卿碑》。三国魏青龙三年(235年)正月立。宋洪适《隶释》录碑全文,隶书,计19行,行33字。碑阴题名四列,一二列10行,三列11行,四列6行。额篆书“故庐江太守范府君之碑”10字。
  碑原在山东任城,后移至济宁州学。宋以后碑断,没入土中。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胶州崔氏先得残额于济宁州学西龙门坊水口,李东琪黄易刻跋于额下。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李东琪复获原碑残石于州学宫戟门下,黄易、李克正又刻跋于碑阴。石今存济宁铁塔寺汉碑群内。
  《范式碑》为三国魏著名碑刻之一。此碑书法保留东汉隶书特点较多。李东琪跋云:“片石甚古,讶为汉物。拂拭之,隐隐有隶书数人名。急掘洗之,乃《范式碑》也。”
  此本为黄易所藏石未入土前之宋拓本,碑文较出土后拓本多180余字。纸墨古旧,字神充足。剪条装册,每页纵34厘米,横17厘米,后幅有盧文绍、翁方纲等题跋,有“翁方纲”、“瞿中溶”等藏印34方。
  宋赵明诚《金石录》,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等书著录。
撰稿人:许国平

黄易

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他的绘画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作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学生,他经过努力学习与刻苦钻研,并广泛借鉴书法、碑刻中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加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地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终年59岁。著有《丁黄印谱》、《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

李东琪

李东琪(生卒年不详),清代人,字铁桥,山东济宁人;一作铁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济宁州志》曰:“东琪克承父学隶书,尊经阁屏风《圣经》一章,其所书也。远近搜寻古碑,遇有端倪,即与黄同知易肩舆往,向榛莽中剜苔剔蓟,且模且读。”

学宫

旧指学舍。旧方志中常借作门目名,属于学校一类,多载当地学宫的建立、变迁、重建等情况。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

王昶

王昶(1725—1806年),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学者。乾隆年进士,官至邢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学,收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石刻拓本一千五百余种,编为《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能诗词、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