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烨行书除夕书怀轴
【玄烨行书除夕书怀轴】
故00237954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四十一年除夕书怀诗》轴,清玄烨, 纸本,行书,纵149.8厘米,横49.6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贮乾清宫 宝笈三编 石渠宝笈所藏
  玄烨(1654—1722年),姓爱新觉罗,顺治皇帝第三子,一六六二年即位,年号康熙。玄烨幼小开蒙,并开始写字临帖。自谓:“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毫素在侧,寒暑扉间。历年以来,手书敕谕、诗文、跋语,以及临摹昔人名迹,屡盈笥箧。”受到当时书坛主流书风以及沈荃、张英、高士奇等博学善书之臣的影响,康熙帝遍临诸家法帖,尤其对董其昌书法领悟颇深,是有一定成就的董派书家。
  此作书五言律一首,载《清圣祖御制诗文集》三集卷四十五,为康熙皇帝49岁所书。结字疏淡平和,风格沉稳雅健,既存董书韵致,又具自家面目,是其中年时期代表作。
  上世纪三十年代,此作随南迁文物运至上海,曾经清查点验,裱边钤“教育部点验之章”。抗战胜利后由民国政府接收,画套上贴有“教育部清点文物委员会”号签,号签上钤有“教育部南京区清点接受封存文物委员会之章”朱文印。

撰稿人:华宁


玄烨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乾清宫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沈荃

沈荃(1624—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江苏华亭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授编修,累官詹事府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卒谥文恪。著有《充斋集》行世。为人经述深湛,喜奖拔后进,颇为时重。工书法,宗法米、董二家,深得康熙帝赏识,尝召至内廷论书,“凡御制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铭,辄命公书之。”(方苞《望溪集外文》)为康熙帝书法代笔人之一。《江南通志》评:“荃学行醇洁,书法尤推独步。”

高士奇

高士奇(1645—1703年),字澹人,清代康熙时期儒臣。钱塘人氏,自幼好学能文,工于书法。因大学士明珠推荐,入内廷供奉。康熙十七年(1678年)始,代为书写密谕并纂辑讲章、诗文,深得康熙皇帝赏识。十九年(1680年)授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升侍读,累至少詹士。二十八年(1689年)从康熙皇帝南巡,至其家西溪山庄,御赐“竹窗”榜额。后受弹劾退休回籍。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复召来京修书,值南书房,官至礼部侍郎。四十二年(1703年)卒于家,谥文恪。康熙皇帝曾对其评价道:“士奇无战功,而朕待之厚,以其使朕学问增大也。”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康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