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赋款署:“连日暑毒,慵近笔砚,嘉靖庚寅六月六日甲子,徵明识。””连日暑毒,慵近笔砚“后加入”今雨稍凉,戏写此纸,既老眼昏眵,而楮颖适皆不精,殊益丑劣也。“
后赤壁赋款署:“前赋余庚寅岁书,拒今甲寅二十有五年矣……是岁二月十日徵明记,时年八十有六”。拒字后加(距),……内补齐内容如下:笔滞而弱,今虽稍知用笔,而聪明已不逮,勉强书此以副之室之意,不直一笑也。
鉴藏印:“香生眼福”朱文、“张吉熊”白文、“定父”朱文、“曰”朱文、“藻”朱文等九方。《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是中国古典文学名篇,也是古今书法家所喜书的题材。文徵明书此二赋前后相距二十五年,书法清劲苍润,一笔不苟,既体现了其艺术功力,又可见其笔法之变化。前页小楷遒劲秀拔,后页则已见瘦劲苍老,但无衰败之气。文氏书法以深厚功力见称,史载其九十岁尚能书蝇头小楷。此书取法《黄庭经》、《乐毅论》,方整中有温纯精绝之古意,是文氏小楷书的代表。
赤壁
赤壁,位于湖北省黄冈县城西北江滨,名赤鼻矾,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故亦名赤壁。赤壁是长江中无数矶崖中的一个,三国时,曹操的水陆大军在这里被东吴周瑜和西蜀诸葛亮打得大败,逃回北方。从此,三国鼎立的形势基本定局,赤壁也因此而闻名天下。
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三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门画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和文坛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
《后赤壁赋》
苏轼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中旬重游赤壁后作此文。文中写初冬之夜赤壁寂寥幽深之景。全文如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鸣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