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霖篆书四言诗卷
【徐霖篆书四言诗卷】
新00010501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四言诗》卷,明,徐霖书,纸本,篆书,纵29.5厘米,横62.8厘米。
  释文:
  蘅从圜方,剖分玄黄。日月悬象,着明阴阳。人参两仪,身为己冈。貌言视听,内思外荘。动植柔刚,品德水形。开物成敄,器用有常。穷数尽变,六义括囊。始一终亥,欮旨寔宏。图书卦画,表里发扬。自非神圣,制作熟当。编继简紊,踵袭面墙。岌绎先训,部列叙明。启蒙致格,人文化成。吴郡徐霖书。
  钤印“徐氏子仁”、“九峯道人”。无鉴藏印。
  卷后有清翁同龢题跋一则。
  此书为徐霖以篆书书写四言诗一首。
  该篆法为“玉筯篆”。“筯”,一作“箸”,即筷子。清陈澧《摹印述》云:“篆书笔划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者,名曰‘玉筯’,篆书正宗也。”即指书写时线条无粗细变化,竖笔无垂脚,且结体圆长。此书的笔法出自秦李斯泰山刻石》,点画谨严,字体修长,字型大小一样,章法纵横有序,别具姿态。徐霖传世篆书甚少,而赝品较多,因而此卷甚为难得。
撰稿人:李艳霞

徐霖

徐霖(1462—1538),字子仁,一作子元,号九峰道人,晚年号快园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代书画家。成化二十二年(1486),补博士弟子员,后因性情放任不羁,异于俗流,遭忌被黜,遂退居家中,博览群书,醉心于书画之间。其正楷兼得欧阳询、颜真卿之风骨,端庄沉稳,篆书则神气内敛,不同凡响。其画山水、花卉、松竹、蕉石,诸体皆备,韵致自存。与“明四家”之一的沈周交好,无疑对其创作有所增益。著有《快园诗文类选》、《续画史会要》。

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江苏常熟人。咸丰朝状元,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光绪帝师傅。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力主抗战,反对妥协,他是帝党的中坚人物,支持变法,但为慈禧忌恨,《明定国是诏》颁布第四天,就被慈禧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被革职。宣统元年(1909年)追谥文恭,诏复原官。著有《瓶庐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

玉筯篆

篆体的一种,其特点是笔划匀称,刚柔并济,丰润秀丽,有玉印效果。

出锋

也称“出风”,指皮毛服装领袖口镶饰的皮毛边。

李斯

李斯(?—前208年),字通古,楚上蔡(今河南上蔡)人。从荀卿学成,西入秦。秦始皇并六国,以李斯为丞相。始皇崩,斯追随赵高,废太子扶苏,立胡亥为二世。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70岁。工篆,删大篆之繁冗,取其合宜,参为小篆,天下行之。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会稽刻石》等。著有《苍颉篇》七章,已佚,后人有辑本。

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中部,绵延约200公里,海拔1524米,古称岱岳,又名岱宗,为我国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中的东岳,为道教圣地。主峰在山东泰安市北,海拔1500多米,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玉皇顶、日观峰、南天门等名胜古迹。古人以东方为万物初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传说秦始皇曾封山上为他遮雨的松树为"五大夫",故泰山松被赋予人文色彩,驰名华夏。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泰山为"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帝王封禅、士庶瞻拜,在山上及周围地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摩崖和碑刻。历代诗人及艺术家多以泰山为题,创作了大量宝贵的诗歌和书画等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