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草书櫽括前赤壁赋册
《櫽括前赤壁赋》册之四
《櫽括前赤壁赋》册之三
《櫽括前赤壁赋》册之二
《櫽括前赤壁赋》册之一
《櫽括前赤壁赋》册之八
《櫽括前赤壁赋》册之七
《櫽括前赤壁赋》册之六
《櫽括前赤壁赋》册之五
【董其昌草书櫽括前赤壁赋册】
新00186092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櫽括前赤壁赋》册,明,董其昌书,绫本,草书,七开半,每半开纵26.6厘米,横16厘米。
  释文:
  櫽括前赤壁
  七月之望,将二友,扁舟赤壁。江渚渔樵,凌万顷,水月空明一色。星斗纵横,箫歌缥缈,天地为主客。浩然风御,乐甚秋悲安得?造物茫茫,消更长,可禁诗章狼藉。蛟舞乌飞,麋游鹿变,是鱼虾肴核。匏尊问取,孟德何雄,周郎年少。风与波,相击桂棹,露坐山苍月白。其昌书。
  钤“玄赏斋”、“知制诰日讲官”、“董其昌印”。
  “櫽括”意指对原有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写。此册所书即是对苏轼《前赤壁赋》的櫽括,省其文而不改其旨,不损其气,改写十分巧妙。
  全册字势纵横潇洒,愈写愈放,且多用侧锋、枯笔,足见董氏深谙米法。一般写册页易于板滞,董氏此作却不受形式拘束,起伏跌宕,功力非凡,堪称册页中精品。
撰稿人:金运昌

赤壁

赤壁,位于湖北省黄冈县城西北江滨,名赤鼻矾,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故亦名赤壁。赤壁是长江中无数矶崖中的一个,三国时,曹操的水陆大军在这里被东吴周瑜和西蜀诸葛亮打得大败,逃回北方。从此,三国鼎立的形势基本定局,赤壁也因此而闻名天下。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水月

又作水中月。大乘十喻之一,十缘生句之一。水中之月乃月之影现,并无实体,以比喻诸法无自性,凡夫妄执心水中所现我我所之相,而著于诸法。实则诸法了无实体。《犬智度论》卷六:“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化。”

月白

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日讲

日讲是经筵制度的发展与补充,始于明景泰帝,即儒臣每日为皇帝进讲经史。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返,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雅健,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书法,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工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并提倡“士夫画”,强调诗画一律,为古代文人画先驱。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装),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册页

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